筑基赋能领航向新骨干团队聚力强教
—— 陕西省首批基础教育骨干校园长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字数:4870
2025-09-10
版名:视点

▲ 教育家精神行动年启动会骨干校(园)长工作室授牌

▲ 陕西基础教育领航校园长理论导师聘任仪式合影留念

▲ 陕西首批基础教育领航校园长赴深圳研修

▲ 深圳南山区研学

▲ 专家讲座
三秦大地,文脉绵长;教育沃土,薪火相传。这片孕育了无数教育先贤的土地,如今正以昂扬姿态迈向教育强省新征程。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文件精神,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具有陕西特色的骨干校园长队伍,陕西省教育厅2022年发布《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基础教育校园长队伍骨干体系建设的意见》(陕教〔2022〕22号),并于2023年7月启动陕西省首批基础教育骨干校园长队伍建设,聚焦骨干校园长培养,为陕西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为打造教育高地提供智力支撑。
靶向施策 构建全周期培育体系
“培养不能搞‘一刀切’,要让不同阶段的校园长都能找到成长坐标。”基于这一理念,校园长培养工作立足校园长成长规律,构建起“分层分类、进阶培育”的全周期体系。
针对领航校园长,实施“启航—导航—护航”三阶段培养:“启航”阶段着重思想筑基与规划引领,通过需求诊断,制定“一人一案”,立“大先生”之志;“导航”阶段依托“五大平台”“十条路径”,开展学习交流、实践创新和成果展示,拓展视野、提升专业能力;“护航”阶段强调成果凝练和实践转化,推动所学落地并形成持续影响。
面向优秀中学校长,设计“三段进阶”模式:首阶段聚焦办学经验反思与理论素养提升,采取“集中研修+入校诊断”方式;中阶段以教育理念凝练与办学实践创新为主,采取“域外研修+教育帮扶”方式;终阶段强调以示范引领与成果总结交流为主,采取“域外研修+总结展示”的方式。
针对优秀小学校长和优秀园长,创新“三段四环”培养模式:以“学习研讨—行动研究—总结提升”三个培养阶段为基础,“学知—践行—反思—改进”四环贯穿研修始终。
理论铸魂 夯实教育专业硬根基
“理论学习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领航校园长培养计划始终将理论武装与学术赋能作为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通过系统设计高端学术活动、深化理论导师引领、体系化开展教育家精神研习,全面提升校园长的理论素养、研究能力与思想深度,为引领教育实践创新厚植坚实根基。
高端学术活动赋能,开阔教育视野、提升理论前沿洞察力。2024年全年,累计开展4场高端论坛、8次学术研讨会及4次全国性与国际教育会议,构建高规格、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主旨报告,聚焦“课程教学重构”“教师专业发展”“技术赋能教育”等核心议题,举办“全球化时代教学改革与未来教育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推动领航校园长与全球教育专家展开深度对话。这些活动有效拓展了校园长的教育视野,增强其对教育改革前沿动态的敏感度和理论洞察力,为实践创新提供了先进理念支撑。
理论导师精准引领,系统提升学术素养与专著成果产出。依托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的资深理论导师,通过“一对一”匹配和小组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化开展专题沙龙、经典读书会、名著导读等学术活动。全年累计完成40余次深度指导,显著提升了领航校园长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学术表达水平。在这一机制的推动下,团队成员已成功撰写并出版20余部个人教育专著,内容涵盖学校治理、课程创新、教学改革等多个领域,体现了理论积累向学术成果的高效转化,彰显了陕西领航校园长的学术话语权和专业影响力。
体系化研习教育家精神,构建“理论—思辨—实践”三维赋能机制。围绕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全年系统组织46场主题沙龙与经典读书会,形成“理论研读—案例思辨—实践转化”三位一体的赋能体系。活动聚焦学校治理现代化、课程改革深化、育人方式变革等重大议题,引导校园长在经典教育理论中汲取智慧,在典型案例中反思现实,在思想碰撞中凝练共识。这一机制不仅深化了校园长对教育本质与使命的理解,更促进了理论思考向办学实践的有机转化,为探索中国特色教育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培养与学术积淀,领航校园长队伍逐步实现了从经验型管理向研究型领导的关键转变,形成了一支既有实践智慧又具理论高度的教育家型校园长团队,为陕西乃至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和领导力保障。
实践砺能 提升治校办学高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全面提升教育家型领航校园长的实践智慧与变革领导力,构建以“实践淬炼”为核心的培养体系,通过跨地域研修、专家入校指导、课题攻坚与成果转化等多维路径,着力锻造一支具有卓越治校办学能力的高素质校园长队伍。
跨地域沉浸研修,拓宽教育视野与实践格局。研究院分别于2023年12月与2024年5月,组织校园长赴深圳南山区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开展深度省外研修。通过专家讲座、实地考察、分组研讨等形式,聚焦学校治理、课程领导等领域,实现理论提升与现场学习相结合,并通过需求导向的工作坊和江浙沪名校校长经验分享,推动校园长凝练办学理念、明晰发展路径。拓展了校园长的教育视野,显著提升了其在学校改革与创新治理中的执行力。
专家入校精准指导,强化课程领导与改革执行力。在“走出去”的同时,研究院同步实施“引进来”策略,组织专家团队深入校园开展“把脉问诊”活动,提供沉浸式跟岗与个性化指导服务。专家围绕学校实际需求,重点在课程重构、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五育融合”等方面进行精准干预,帮助校园长突破管理瓶颈、优化治校策略。这一机制有效推动了校园长将先进理念与校本实践相结合,大幅增强其课程领导力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地能力。
科研与实践深度融合,构建“研—用—创”一体赋能机制。依托40项省级以上课题和多项重大国家级项目,持续推动科研创新反哺治校实践,课题覆盖“微观教学—宏观教育战略”全链条,在实践层面形成显著成效。同时,出版专著32部,发表核心论文67篇,系统性输出课程创新、教师发展、“五育融合”、教育技术等关键领域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构建了“问题发现—研究攻坚—实践转化”的良性循环,全面支撑校园长实现从理论认知到治校能力的跨越。
数智驱动 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数智化已成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研究院在领航校园长培养过程中,始终将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动力,系统构建以数据驱动、技术赋能、平台支撑为特征的智慧教育新生态,为校园长队伍建设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构建数字化培养体系,实现全过程智慧赋能。积极打造“实践凝练—范式建构—数字转化”的进阶开发流程,依托“三维赋能”支持体系,通过双模块课程、行动实验室、成长案例库和云端社区等数字化平台,为校园长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发展支持。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研评实”行动导向和“三轴联动”协同机制,系统优化“三位一体”培养举措,实现从思想筑基到实践创新的全周期数字化管理。
推进智能化技术应用,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领航校园长积极开展智能技术在教育治理中的创新应用。李涛校长构建“教学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体系”,于建营校长推行“五三三学业述评”机制,充分体现数据驱动决策的创新实践。付春平校长主持的《三三研修应用模式》入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典型案例,成为全国信息技术应用的示范标杆。各工作室累计发布1500多个优质数字化资源,涵盖教育管理、课程改革等多个领域,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丰富的智能解决方案。
建设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构建“领航云智库”和区域教育平台,形成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领航校园长工作室组织230余次线上研修活动,建立15个线上教育协作联盟,有效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温霞校长构建“学在汉中”平台,开设“领航读书会”133期、“家庭教育讲座”等数字资源矩阵,获新华社专题报道。李涛校长通过“线下3校+线上40校”的“扶智平台”模式,突破地域限制,极大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
深化数智融合创新,推动教育教学变革。领航校园长在数智融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蒋瑜园长深入研究“数智时代幼儿图画书阅读新路径”,相关成果在《中国教育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訾艳阳校长主编出版数字化特色课程教材,为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新路径。各工作室开展“AI赋能师训”等专题活动,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转型,有效提升了校园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改革执行力。
完善智能化支持系统,打造持续发展生态。研究院着力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的支持系统。开发“校长能力成长图谱”数字化平台,实现对校园长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共建“教育管理AI实验室”,研发适用于校园治理、教学诊断等场景的智能化工具。通过“1+3+X”辐射模式,推广智慧教育建设经验和成果,带动区域教育整体提升。这些举措为智慧教育新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辐射引领 推动教育帮扶广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教育帮扶作为推动教育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院积极构建“精准帮扶—生态共建”协同网络,通过全域帮扶行动、工作室集群带动、立体化辐射格局及高层级报告发声,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教育帮扶体系,显著推动中西部及边疆地区教育质量提升,彰显出强大的辐射引领力和实践带动力。
实施全域帮扶行动,构建多维驱动的协同网络。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省级及以上教育帮扶243次,覆盖全国120多个地区,重点深入新疆、西藏、云南、四川等中西部及边疆县区,形成全域联动的帮扶网络。王淑君、温霞、梁杰、王侠等带头人高频次、广范围开展精准帮扶,内容聚焦三大方向:以智库输入破解管理难题,以技术赋能打通资源壁垒,以资源共享改善办学生态。特别在红色教育协同方面,形成特色实践:如王淑君在旬邑革命老区推广红色课程,孙郡霞于延安示范“向阳红”德育,李继恒在四川革命老区实施党建促教改模式。系统构建了“管理输血—技术造血—文化铸魂”三维驱动机制,有力服务国家教育公平战略。
发挥工作室集群效应,孵化区域教育变革范例。以校园长工作室为引擎,吸纳294名中青年校长,开展271次跨区域帮扶,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王淑君、梁杰、石朝霞等工作室通过同课异构、PBL课程研讨、AI师训、保教质量论坛等专题活动,形成“跨域诊断链、学科攻坚网、生态共建体”三大核心模式。成功孵化46项校本改革范例,如李继恒“分享式教学”落地洛南、马文驹“山水德育”在旬阳实践、石朝霞“牙小俑奇幻之旅”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等,实现从个体引领到群体创变,有效奠定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同时,“教师帮扶计划”累计选派280余名优秀教师赴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开展长短期的教学支持,并通过“实践凝练—范式建构—数字转化”流程,将帮扶经验开发为含诊断模型与实施路径的智能系统,推动帮扶成果可复制、可推广。
打造立体化辐射格局,实现从个体带教到生态革新的目标。累计带教学员1031人、指导薄弱学校179所,构建“立体化辐射、全域式赋能”的引领体系。王梅、温霞、魏改芳、訾艳阳、付春平等通过数字资源开发(如公众号课程资源、领航读书会)、省级以上媒体报道、区域论坛承办三大载体,显著扩大辐射效能。如温霞“双家访”模式获新华社报道,李冰思维型课堂实践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推广,蒋瑜、王淑君、石朝霞等通过承办国家级及省级观摩活动、教研联盟持续激活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线上线下结合、媒体与现场联动,突破帮扶边界,实现从个体带教到区域教育生态的整体革新。
加强高层级报告传播,形成全国性与国际性影响。在全国省级以上会议开展专题讲座199次,覆盖政策传导、课程创新及国际教育等多维主题。王侠、蒋瑜、王梅等通过“国培计划”、教育部专题报告、国际论坛输出陕西经验,实现从政策解码到校本转化、从省域实践到国际对话的全链价值输出。李继恒、孙郡霞、梁杰、高娟等分别在教育强省建设、红色德育、劳动教育、学科阅读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声,奠定团队在国家教育治理与创新中的智库地位。
(陕西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