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陈敏
字数:1596
2025-09-10
版名:以爱育人 以文化人
第一次在讲台上攥紧半截粉笔时,指腹触到那层细密的粉笔灰,我忽然想起了王老师——想起她指间总沾着的红墨水,想起她办公桌上那盏总亮到黄昏的灯,想起高二那年,她蹲在教室后门处,轻轻拍掉我裤脚上的灰尘。
那年我是班里出了名的“数学瘸腿”,第一次月考卷上的红叉像深秋的霜叶,密密麻麻落满了纸页。我蹲在后门的阴影里哭,眼泪掉在水泥地上,晕开小小的湿痕。王老师走过来,手里还捏着刚改到一半的试卷,红笔尖悬在半空。她没说“别哭”,也没说“加油”,而是蹲下身把我的错题本拉到膝头,用红笔在最难的那道题旁画了个圈,说:“你看,这道题像不像你没拼完的拼图?咱们把‘零件’拆下来,一个一个装。”
她的办公室在教学楼西角,窗玻璃上爬着老藤,傍晚的夕阳会穿过藤蔓,在教案本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天她从最基础的二次函数图像讲起,草稿纸写了一张又一张,红笔在关键步骤上画的圈像一串小太阳。我总绕不过“韦达定理”的弯,急得把笔杆咬出牙印,她从抽屉里摸出一颗水果糖,说:“别急,老师当年学这个,草稿纸堆得比课本还厚。”直到暮色漫进窗户,她把写满思路的草稿纸折成小方块,塞进我掌心说:“明天早自习来,咱们再‘拼’两道。”
后来的日子,她的办公桌上总有为我留的半杯茶。有时是晚自习后,我抱着错题本跑过去,她刚改完一摞试卷,指尖还沾着红墨水,却先给我倒了杯热水;有时是周末,空荡的教室里,她用粉笔在黑板上写满公式,阳光落在她微驼的背上,把粉笔灰照成了金粉。高考前最后一节课,她把全班同学的准考证按学号排好,像捧着一张张通往远方的车票。轮到我时,她的指尖在准考证照片上轻轻点了点,说:“别怕,你写过的每一道题都是铺向未来的路。”我走出教室时,回头看见她正弯腰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她的鬓角竟有了几缕银丝。
再后来,我考上了师范大学。毕业那天回母校,王老师的办公室还是老样子,只是窗台上多了盆绿萝,叶子垂到教案本上。她拉着我坐在藤椅上,照例给我倒了杯茶。“要当老师了?”她笑着说,指尖划过桌上的学生名单,“讲台三尺,看着小,却能装下好多人的一辈子。”那时我只知道点头,不懂她眼里的光是用多少个清晨与黄昏熬出来的。
直到去年秋天,我站上了讲台。第一次批改作业到深夜,红笔在作业本上勾勾画画,我忽然发现某个学生的字迹像极了当年把辅助线画得歪歪扭扭的我;第一次在课堂上,有个小姑娘举着课本怯生生地说“老师,我还是不懂”,我蹲下来,把她的错题本拉到膝头,像王老师当年那样,把难题拆成“小零件”;第一次收到学生的贺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您的声音像春天的风”……那一刻,我忽然想起王老师办公桌上的茶,想起她捡粉笔头的背影,想起她那句“能装下好多人的一辈子”——原来有些话,要等自己成了“您”,才能听懂。
上次带学生春游,路过一片桃林,粉白的花簌簌落在肩头。有个小男生拉着我的手问:“老师,我们以后会变成什么样?”风把花瓣吹到他的发梢,我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说:“会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就像这棵桃树,总会开花结果。”话音刚落,忽然想起多年前的那个傍晚,王老师也是这样蹲在我面前,把希望折进了草稿纸里。原来“桃李”从不只是枝头沉甸甸的果实,还是某个深夜学生递来的半块橡皮,是毕业多年后路口突然响起的一声“老师好”,是当你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也看到了无数个正在生长的春苗。
前几天给王老师打电话,她的声音依旧温柔:“听说你班上的孩子都很喜欢你,真好啊。”我笑着说:“是您教我的,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电话那头传来她的笑声,像当年的水果糖,让人心里暖洋洋的。挂电话前,我轻声说:“王老师,谢谢您。”
放下手机,我走到窗前,看着楼下奔跑的学生,忽然懂了师恩的模样——是一场安静的传承。当年她把光传递给我,如今我把光传递给学生;当年我不懂一声“老师”的重量,如今站在讲台上才明白,那是用细心、耐心和爱心一点点拼起来的,比阳光更耀眼的梦想。
那年我是班里出了名的“数学瘸腿”,第一次月考卷上的红叉像深秋的霜叶,密密麻麻落满了纸页。我蹲在后门的阴影里哭,眼泪掉在水泥地上,晕开小小的湿痕。王老师走过来,手里还捏着刚改到一半的试卷,红笔尖悬在半空。她没说“别哭”,也没说“加油”,而是蹲下身把我的错题本拉到膝头,用红笔在最难的那道题旁画了个圈,说:“你看,这道题像不像你没拼完的拼图?咱们把‘零件’拆下来,一个一个装。”
她的办公室在教学楼西角,窗玻璃上爬着老藤,傍晚的夕阳会穿过藤蔓,在教案本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天她从最基础的二次函数图像讲起,草稿纸写了一张又一张,红笔在关键步骤上画的圈像一串小太阳。我总绕不过“韦达定理”的弯,急得把笔杆咬出牙印,她从抽屉里摸出一颗水果糖,说:“别急,老师当年学这个,草稿纸堆得比课本还厚。”直到暮色漫进窗户,她把写满思路的草稿纸折成小方块,塞进我掌心说:“明天早自习来,咱们再‘拼’两道。”
后来的日子,她的办公桌上总有为我留的半杯茶。有时是晚自习后,我抱着错题本跑过去,她刚改完一摞试卷,指尖还沾着红墨水,却先给我倒了杯热水;有时是周末,空荡的教室里,她用粉笔在黑板上写满公式,阳光落在她微驼的背上,把粉笔灰照成了金粉。高考前最后一节课,她把全班同学的准考证按学号排好,像捧着一张张通往远方的车票。轮到我时,她的指尖在准考证照片上轻轻点了点,说:“别怕,你写过的每一道题都是铺向未来的路。”我走出教室时,回头看见她正弯腰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她的鬓角竟有了几缕银丝。
再后来,我考上了师范大学。毕业那天回母校,王老师的办公室还是老样子,只是窗台上多了盆绿萝,叶子垂到教案本上。她拉着我坐在藤椅上,照例给我倒了杯茶。“要当老师了?”她笑着说,指尖划过桌上的学生名单,“讲台三尺,看着小,却能装下好多人的一辈子。”那时我只知道点头,不懂她眼里的光是用多少个清晨与黄昏熬出来的。
直到去年秋天,我站上了讲台。第一次批改作业到深夜,红笔在作业本上勾勾画画,我忽然发现某个学生的字迹像极了当年把辅助线画得歪歪扭扭的我;第一次在课堂上,有个小姑娘举着课本怯生生地说“老师,我还是不懂”,我蹲下来,把她的错题本拉到膝头,像王老师当年那样,把难题拆成“小零件”;第一次收到学生的贺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您的声音像春天的风”……那一刻,我忽然想起王老师办公桌上的茶,想起她捡粉笔头的背影,想起她那句“能装下好多人的一辈子”——原来有些话,要等自己成了“您”,才能听懂。
上次带学生春游,路过一片桃林,粉白的花簌簌落在肩头。有个小男生拉着我的手问:“老师,我们以后会变成什么样?”风把花瓣吹到他的发梢,我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说:“会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就像这棵桃树,总会开花结果。”话音刚落,忽然想起多年前的那个傍晚,王老师也是这样蹲在我面前,把希望折进了草稿纸里。原来“桃李”从不只是枝头沉甸甸的果实,还是某个深夜学生递来的半块橡皮,是毕业多年后路口突然响起的一声“老师好”,是当你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也看到了无数个正在生长的春苗。
前几天给王老师打电话,她的声音依旧温柔:“听说你班上的孩子都很喜欢你,真好啊。”我笑着说:“是您教我的,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电话那头传来她的笑声,像当年的水果糖,让人心里暖洋洋的。挂电话前,我轻声说:“王老师,谢谢您。”
放下手机,我走到窗前,看着楼下奔跑的学生,忽然懂了师恩的模样——是一场安静的传承。当年她把光传递给我,如今我把光传递给学生;当年我不懂一声“老师”的重量,如今站在讲台上才明白,那是用细心、耐心和爱心一点点拼起来的,比阳光更耀眼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