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彭艳
以“匠心”打造思政“金课”
字数:1241
2025-09-10
版名:心怀家国 志在育才

用“职教视角”重构思政课堂
21年前,彭艳带着“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的初心站上了大学的讲台。面对高职学生“重技能、轻理论”“实践导向强”的特点,她跳出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照本宣科”的窠臼,提出“思政课要与专业同频、与职业共振”的教学理念,开启了一场持续21年的课堂革命。
彭艳带领团队深入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无人机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群调研,努力梳理符合各专业的职业价值内核,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场景。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新发展理念”教学中,她联合智能制造专业教师设计“智能工厂绿色改造”项目,学生分组调研本地制造企业,结合“双碳”目标提出技术方案,既掌握了思政理论,又在实践中理解了“创新驱动”的深层内涵。这一模式被学生称为“有技能味的思政课”。她主持的省级教改课题和参与的国家级教改课题也顺利结题。
用“共情陪伴”点亮成长之路
“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传授,更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灯塔’。”彭艳始终将“育人”放在首位。她的备课本里,除了教学大纲,还有学生的“成长档案”——记录着学生们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职业困惑。
学生小超因家庭变故一度产生辍学念头,彭艳连续3个月利用课后时间与 他谈心,并联系校心理咨询中心为他制订心理疏 导方案。最终,小超不仅顺利完成学业,毕业时还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生”。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她帮助沉迷游戏的学生找到职业目标,为家庭困难学生对接企业实习岗位,所带班级连续保持“零违纪”,学生就业半年后的职业素养满意度达98%。
用“大思政”格局服务社会发展
作为党员教师,彭艳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将课堂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她牵头组建“职教思政宣讲团”,带领老师和学生走进社区、企业和乡村,开展“红色家书诵读”“乡村振兴政策解读”等活动;与企业合作开发“产业工人思政课堂”,为新入职员工开展“劳模精神”专题培训,覆盖2000余人次。
她的努力得到了广泛认可,所负责课程入选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团队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学生中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省级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典型,毕业生成为航空维修、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思政种子”,真正实现了“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片社区”。
21年的坚守与创新,彭艳形成了“三维联动、四阶贯通、五维评价”的高职思政育人体系。“三维联动”即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为目标,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企业实践、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四阶贯通”即针对高职学生“入学适应—专业学习—顶岗实习—毕业就业”四个阶段,设计“认知启蒙—情感认同—实践践行—责任担当”的递进式育人路径;“五维评价”为构建“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企业参评、社会反馈”的多元评价机制,让思政教育“可量化、可感知”。
面对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的新挑战,彭艳表示:“将始终保持‘归零心态’,继续扎根职教一线,用更鲜活的表达、更深厚的情怀、更扎实的行动,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