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王飞

育才报国守初心勇攀科研新高峰

字数:1377 2025-09-10 版名:心怀家国 志在育才


  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王飞教授作为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教研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的同时,建立核心人才培养链条。
  为国家培养“留得住”的人才
  王飞坚守探寻规律、教人求真的教育初心,拥护党的教育方针,清正廉洁,坚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立德树人融入其中,为国家培养“留得住”的人才。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将十余年参与航天任务中不断解决技术难题的经历穿插在知识点中,结合老一辈航天人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切身体会知识的力量,激发学生自强奋斗的精神,增强新一代科技人的使命感。通过组织学生赴现场观看任务发射过程,邀请英雄航天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国空间站天和机械臂视觉系统、嫦娥五号表采机械臂视觉系统、遨龙一号航天器上都有他的学生参与研究的成果。多名学生毕业后投身国防事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教科研深度融合
  促团队协同发展
  王飞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方案,更新教材,依托项目创造适应课堂教学与实验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基地扩大教学实践场所。引入教师团队协同机制,强化前沿性启发教学和课程互动的教学模式,培养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面向前沿交叉创新和国家重大项目,积极开展跨学科交流并通过与国际团队的交流,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意识,解决了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师同步成长的问题。他参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3项,完成“厚基础”“重交叉”的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课程体系的规划和建设,策划《“新工科”理念下软件应用设计类实验课程创新研究与改革》,设计新时代具有人工智能特征的教学平台与实验方案,以竞赛作为创新实践的考核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系统复杂问题的能力。
  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支撑国家重大任务
  面向国家航天战略布局,王飞着力培养具有源头创新能力的科技开拓者,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他将教书育人、实践育人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他善于与研究生沟通,勤于与研究生交流,融合“学科、平台、专业、学位”多要素互动,定期组织开展研究生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将团队的学术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与知识传授能力。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为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实验条件,校企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形成了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极大地提高了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培养效益。近五年,王飞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类创新实践获奖1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2项。
  王飞长期承担航天关键产品的研制任务,通过多项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撑,构建与实际空间应用环境统一的“智能视觉测量、移动机器人、三维高精度验证、电路设计与测试”工程验证和训练四大平台。让学生参与方案设计、组件选型、安装调试、系统验证、故障分析等一系列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工程实训中充分体验知识与实践的区别,对自身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先后指导20余名研究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参与设计的硬件及开发的软件系统,均通过国家标准的测试和检验,最终应用到载人、探月等多个航天重大任务中。王飞带领学生参与国家重大任务以提升研究生团队意识,同时提升研究生对工程任务的认知,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
  在教科研的征途上,王飞始终以热忱为灯、以严谨为尺,步履不停的他,也必将在勇攀科研高峰的道路上续写更多薪火相传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