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心饼干”式批评的教育艺术
□邓熙荣
字数:1799
2025-09-07
版名:知行
批评是教师班级管理的常用方式,既能指出学生缺点、纠正其不良行为,也能正面引导学生、促进其成长。在实践中,不少批评未达到预期,甚至引发师生对立,根源多在表达方式而非内容。其实,批评也有“艺术”,多年的管理经验让我体会到,“夹心饼干”式批评是一种高效的沟通技巧,它以正面反馈包裹批评,外层是肯定、鼓励,中间是待改进的问题,最后以期待、支持收尾,这样的方式能弱化尖锐感,让学生在尊重中接受建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但是”换成“如果”:
让建议藏在期待里
很多老师在批评时习惯先表扬,再用“但是”转折,学生听到“但是”,会怀疑前面的表扬只是批评的铺垫,甚至觉得“原来我做得好都是假的,你只盯着我的错”。而“夹心饼干”式批评让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信任,更愿意接受建议并主动改进。
班上有个学生小A,学习能力强,但课堂表现很不好:上课时东张西望,自习时趴在桌上睡觉,还总爱“抢答”。班主任多次提醒、当面批评甚至点名罚站,软硬兼施,始终收效甚微,让老师们颇为头疼。
一次课后,我把小A叫到走廊上,先肯定他的优点:“今天上课你注意力集中,没有打瞌睡,这点比之前进步多了。”见他眼神有些惊讶,我接着说:“如果能把课堂问题多思考几秒再回答,你的答案一定会更精准,也能给其他同学留出思考空间,老师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又补充了一句:“下次试试?老师等着看你的进步。”他红着脸点了点头。
第二天上课,我特意观察小A,想打瞌睡时,我轻拍他的肩膀,他立刻坐直;想抢答时,我用眼神示意他“再想想”,他果然忍住了。后来,我特意给他机会,他的回答既准确又完整。
其他老师反映,小A在他们的课上依旧是“老样子”。我再次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在我的课上能控制住自己,说明你有很强的自制力,这一点特别棒。”接着说:“如果在其他课上也能做到这一点,你一定会成为班里最优秀的学生。各科老师都很欣赏你,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方式告诉你。”
他委屈地说:“老师,只有您会先表扬我,再慢慢说我的问题,其他老师要么狠狠骂我,要么直接否定我……您的方式让我觉得,您是真的希望我变好。”后来我与其他老师沟通,大家调整了方式,小A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从自我批评开始:
用共情搭建沟通桥梁
“夹心饼干”式批评的核心是尊重——当学生犯错时,教师若先从自身找原因,既能体现同理心,也能让学生放下抵触,这其实是用“自我反思”为批评铺垫温暖的底色。
一天课间,男生小B气呼呼地跑来找我“辞职”。他是语文科代表,因语文作业总收不齐,被语文老师批评“不负责任”。他觉得委屈,自己明明花了很多时间协调,却没被理解,于是想“辞职”。
了解情况后,我对小B说:“语文老师没先问清楚原因就直接批评你,确实不公平——换作是我,肯定也会难过。”这句话让他瞬间放松,我接着说:“你这段时间为收作业跑前跑后,老师都看在眼里,你的责任心没人否认。”然后才分析:“不过,作业收不齐时,你或许可以提前跟语文老师反馈,这样他才能理解你的处境,对吗?”他点点头:“我当时光顾着着急,没想到可以这样做。”最后我鼓励他:“你愿意承担科代表的工作,本身就很有担当,老师相信你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协调这件事。”
后来我和语文老师沟通,语文老师主动找了小B,师生冰释前嫌。第二天,小B给我和语文老师各送了一个橙子:“谢谢你们愿意听我说。”
当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教师要先肯定他们的付出,再坦陈“我作为老师,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然后指出问题一起改进。这种方式让批评变成共同解决问题,学生更愿意接受。
将命令改为询问:
用参与感替代抵触感
命令会让批评带有“控制感”,容易引发学生逆反;而“夹心饼干”式批评的智慧是:用“询问”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用“协商”让他们主动改进。
有一次上课,我讲了10分钟,学生小C还没拿出书。我差点脱口而出:“磨磨蹭蹭,赶紧把书拿出来!”话到嘴边改成了:“是不是找不到书了?需要老师帮忙吗?”他愣了一下,立刻拿出了书。后来他说,原本想故意抵触,但我的语气让他不好意思了。
将命令改为询问,本质是把“要你改变”变成“我们一起想办法”,先肯定学生行为的合理动机,再指出具体问题,最后让他们参与决策,他们自然更愿意遵守。
批评的目的从来不是“让学生认错”,而是“让学生愿意变好”。“夹心饼干”式批评的精髓,就是以肯定为起点,以建议为核心,以期待为终点——就像阳光穿透云层,既“照亮”问题也温暖人心。
将“但是”换成“如果”:
让建议藏在期待里
很多老师在批评时习惯先表扬,再用“但是”转折,学生听到“但是”,会怀疑前面的表扬只是批评的铺垫,甚至觉得“原来我做得好都是假的,你只盯着我的错”。而“夹心饼干”式批评让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信任,更愿意接受建议并主动改进。
班上有个学生小A,学习能力强,但课堂表现很不好:上课时东张西望,自习时趴在桌上睡觉,还总爱“抢答”。班主任多次提醒、当面批评甚至点名罚站,软硬兼施,始终收效甚微,让老师们颇为头疼。
一次课后,我把小A叫到走廊上,先肯定他的优点:“今天上课你注意力集中,没有打瞌睡,这点比之前进步多了。”见他眼神有些惊讶,我接着说:“如果能把课堂问题多思考几秒再回答,你的答案一定会更精准,也能给其他同学留出思考空间,老师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又补充了一句:“下次试试?老师等着看你的进步。”他红着脸点了点头。
第二天上课,我特意观察小A,想打瞌睡时,我轻拍他的肩膀,他立刻坐直;想抢答时,我用眼神示意他“再想想”,他果然忍住了。后来,我特意给他机会,他的回答既准确又完整。
其他老师反映,小A在他们的课上依旧是“老样子”。我再次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在我的课上能控制住自己,说明你有很强的自制力,这一点特别棒。”接着说:“如果在其他课上也能做到这一点,你一定会成为班里最优秀的学生。各科老师都很欣赏你,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方式告诉你。”
他委屈地说:“老师,只有您会先表扬我,再慢慢说我的问题,其他老师要么狠狠骂我,要么直接否定我……您的方式让我觉得,您是真的希望我变好。”后来我与其他老师沟通,大家调整了方式,小A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从自我批评开始:
用共情搭建沟通桥梁
“夹心饼干”式批评的核心是尊重——当学生犯错时,教师若先从自身找原因,既能体现同理心,也能让学生放下抵触,这其实是用“自我反思”为批评铺垫温暖的底色。
一天课间,男生小B气呼呼地跑来找我“辞职”。他是语文科代表,因语文作业总收不齐,被语文老师批评“不负责任”。他觉得委屈,自己明明花了很多时间协调,却没被理解,于是想“辞职”。
了解情况后,我对小B说:“语文老师没先问清楚原因就直接批评你,确实不公平——换作是我,肯定也会难过。”这句话让他瞬间放松,我接着说:“你这段时间为收作业跑前跑后,老师都看在眼里,你的责任心没人否认。”然后才分析:“不过,作业收不齐时,你或许可以提前跟语文老师反馈,这样他才能理解你的处境,对吗?”他点点头:“我当时光顾着着急,没想到可以这样做。”最后我鼓励他:“你愿意承担科代表的工作,本身就很有担当,老师相信你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协调这件事。”
后来我和语文老师沟通,语文老师主动找了小B,师生冰释前嫌。第二天,小B给我和语文老师各送了一个橙子:“谢谢你们愿意听我说。”
当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教师要先肯定他们的付出,再坦陈“我作为老师,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然后指出问题一起改进。这种方式让批评变成共同解决问题,学生更愿意接受。
将命令改为询问:
用参与感替代抵触感
命令会让批评带有“控制感”,容易引发学生逆反;而“夹心饼干”式批评的智慧是:用“询问”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用“协商”让他们主动改进。
有一次上课,我讲了10分钟,学生小C还没拿出书。我差点脱口而出:“磨磨蹭蹭,赶紧把书拿出来!”话到嘴边改成了:“是不是找不到书了?需要老师帮忙吗?”他愣了一下,立刻拿出了书。后来他说,原本想故意抵触,但我的语气让他不好意思了。
将命令改为询问,本质是把“要你改变”变成“我们一起想办法”,先肯定学生行为的合理动机,再指出具体问题,最后让他们参与决策,他们自然更愿意遵守。
批评的目的从来不是“让学生认错”,而是“让学生愿意变好”。“夹心饼干”式批评的精髓,就是以肯定为起点,以建议为核心,以期待为终点——就像阳光穿透云层,既“照亮”问题也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