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奇遇”创意美术课程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王 莉

字数:2022 2025-09-07 版名:知行
  当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邂逅孩童灵动的画笔,当三千年前的文明密码碰撞当代教育的创新理念,“甲骨奇遇”创意美术课程在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的课堂上,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门以甲骨文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将文明的火种转化为可见可触的艺术实践,让孩子在笔墨与创意间触摸中华文化根脉。
   课程缘起:从文化根脉到美育实践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指引下,北海小学以甲骨文为切入点,探索美育创新路径。
  甲骨文作为“中华文化根脉”,其象形表意的形态天然具备审美教育基因。甲骨文描摹日月山川、鸟兽虫鱼的原始字形,与儿童绘画的天真造型奇妙契合,这种跨越三千年的共鸣,成为课程开发的起点——让甲骨文从博物馆走进课堂,变身为孩子可感可知的艺术素材,在美育中实现文化传承。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甲骨文并非简单认读。当孩子用彩泥捏“鱼”字、为“木”字添绿叶,实则是在进行“古今对话”,既锻炼其造型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书画同源”的道理,这种文化理解与审美感知的结合,正是新时代美育“润物细无声”的实践。
  课程目标:四维素养协同培育
  课程以“研·学课堂”理念为指导,构建“感知—实践—创新—传承”的目标体系,将美术核心素养与文化认同深度融合。
  造型·表现:让文字成为艺术语言。引导孩子观察甲骨文“象物之形”的特点,捕捉事物核心特征。如在描摹“山”字时,让孩子感知三竖高低对应山峦起伏;在创作“鸟”字时,让孩子发现末端弯钩恰似灵动鸟尾。通过创意变形,将“水”化为潺潺溪流,“火”转为跳跃火苗,在形意转换中培养孩子“以形表意”的艺术思维。
  设计·生活:让传统点亮日常美学。鼓励学生将甲骨文融入生活,用“云”字图案装饰铅笔盒,将“月”字纹样绣在书包上,在生日卡片上画“乐”字。教室黑板报用甲骨文写标语,作业本封面印自创“学”字,让孩子理解设计需兼顾美观与实用,从而使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生活。
  实践·探索:在跨界中发现更多可能。以“玩”为学习方式,为低年级学生设置丰富跨界实践。用科学实验观察墨汁晕染的“水”字变化,用音乐节奏配合“舞”字笔画走势,用积木搭立体“门”字。还可以用砂纸画“石”字感受粗糙,金箔贴“玉”字体会光泽感,让孩子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是美术素材。
  传承·创新:让古老文字焕发新生。不只复刻甲骨文,更鼓励赋予其时代活力。给“车”字加车轮变现代汽车,为“网”字添信号格成互联网符号。当孩子展示设计的“甲骨文表情包”时,传统文化便有了青春表达,让甲骨文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课程内容:分阶递进的奇遇之旅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设计了三个递进式模块,每个模块都包含“观察—体验—创作—展示”四个环节,让孩子在循环上升中深化理解。
  第一模块:初识甲骨——文字的“形象密码”。从易辨识的象形字入手。在“太阳与月亮”主题课上,老师展示“日”“月”两个甲骨文字的演变,让孩子体会古人造字对事物特征的捕捉。教授“动物乐园”单元,孩子观察“马”的长鬃、“兔”的短尾,用超轻黏土捏立体造型并画背景,童真解读引发文化共鸣。
  第二模块:玩转甲骨——创意的“跨界实验”。孩子熟悉甲骨文后进入跨界探索。在“五感体验”课上,触摸砂纸“山”字感受凹凸,闻墨香写“香”字,用身体摆“人”字,多感官联动理解字形。在“材料大作战”活动中,用树叶拼“草”、碎布做“衣”、毛线缠“丝”,锻炼动手能力,让孩子明白万物皆可用于创作。
  第三模块:创想甲骨——传统的“现代表达”。目标是让甲骨文“活”在当下。在“生活设计坊”里,孩子为文具、书包设计甲骨文图案,给储物柜做标签,作品成为教室的独特风景。“节日里的甲骨文”单元结合绍兴民俗,春节创作甲骨文春联,端午画带粽叶元素的“龙”字,让孩子体会续写文明故事的意义。
   课程特色:让文化传承可触可感
  低龄化表达适配:用“看图猜字”等游戏导入,如学“雨”字时,听雨声、画雨滴,再对照甲骨文,贴合孩子特点。
  生活化场景融入:甲骨文融入校园生活,如值日生表有甲骨文数字,课间操含甲骨文笔画,让传承成日常。
  跨学科思维融合:将甲骨文学习延伸至语文、科学、音乐等学科,如用数学小棒拼“田”字,理解字形与分数的概念。
  可视化成长轨迹:用“甲骨奇遇手账”记录孩子的学习过程,包含作品、观察及评语,见证孩子与传统文化的联结。
  课程价值:不止于课堂的文化浸润
  对孩子而言,课程的意义远超绘画技巧提升:在博物馆认出甲骨文时的自信,讲解“孝”字作品时传递的传统美德理解,发现篆体与所学字形关联时建立的古今连接,都是成长的印记。
  对学校来说,课程突破传统文化教育的说教与形式化,走出“以美载文、以文化人”的校本路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改变,甲骨文墙成打卡点,亲子工坊场场爆满,学生作品入选当地青少年美术展。
  更深远的意义是,课程在培养“有根的孩子”。长大后,他们或许会忘记具体字形,但用彩泥捏“鱼”、树叶拼“草”的经历,会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知晓笔下文字承载三千年文明智慧,明白传统不是博物馆标本,而是可由自己双手续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