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须关注学生心灵

□史文刚

字数:1471 2025-09-07 版名:教育理论
  教育不能缺少对“心灵”的关注,因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个“心灵”既指教师的心灵,也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一、教育中的心灵漠视现象
  审视当前的教育生态,不难发现,师生之间面临情感疏离的困境。
  教师的言行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关乎学生人格、精神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在现实中,部分教师对学生心灵漠视,甚至因不当行为对学生的心灵造成隐性伤害。例如,以讽刺、辱骂等方式损伤学生尊严;在课堂上刻意忽视学困生发言机会等。这些看似“无意”的行为,实则是教育者对学生的漠视,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阴影,进而形成学生与教师的对立,甚至引发对教育的拒绝。这一切根源于教师在教育中未能关注学生的心灵,也没有关心学生的内心感受。
   二、关照心灵须聚焦心理需求
  关照学生心灵,绝非抽象理念,而是要精准把握其心理需求。心理即人的思想与情感活动,需求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的要求。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体,心灵世界有着丰富的诉求:既需尊重、信任等情感支持来构建安全感,也有表现欲、好奇心等深层成长动力。这些需求因个性差异而不同,教师唯有敏锐捕捉,才能让教育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具体可通过三重路径搭建沟通桥梁。
  1.畅通倾诉渠道,释放情绪。教师须主动走近学生,在轻松环境中以平等姿态交流,同时设置“心语信箱”“成长手账”等,让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表达真实想法。这种多元倾听方式,能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关注焦点。
  2.洞察行为信号,解读学生心声。教师要从课堂状态、交往模式等细节中解读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学生的眼神变化、行为异常中察觉其深层次需求,尤其要关注特殊家庭孩子的敏感表现,用针对性关怀填补其情感缺口。
  3.进行多元对话,传递沟通温度。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教师要采用差异化沟通方式,如与自尊心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对网络依赖学生通过兴趣平台进行交流,同时开放私人联系方式构建随时倾诉渠道。这种柔性机制能打破说教壁垒,达到“辨证施治”的教育效果。
  教育的每个环节都应浸润对学生的理解与关爱。教师须始终保持换位思考的共情能力,从学生的状态中读取真实需求。唯有如此,教育才能成为滋养心灵的春雨,助力每个生命绽放独特光彩。三、践行育人须把握核心要领
  教育不只是知识传授,更是师生的心灵沟通与灵魂碰撞。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灵魂唤醒灵魂”,马克思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种唤醒须借助对话、信任与欣赏,触动学生心灵。教师唯有以心贴近学生,方能真正理解与关爱学生。
  1.秉持人本理念,聚焦内心世界。“以人为本”的教育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目中有人”,尊重其人格,理解其处境,关注其心灵感受。真诚面对、研究每一个学生心灵的教师才是“真教师”。
  2.倾注真诚关爱,实现情感共鸣。热爱学生是教师的重要品质。教师要用爱感染学生,如陶行知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要像爱自己孩子般关爱学生,多鼓励少指责。师生在爱中相互滋养、共同成长。
  3.强化对话交流,拉近心灵距离。对话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建立师生互信的桥梁。交流越多,师生关系越融洽。
  教育是一场心灵的修行,教师要正视心灵漠视的现实困境,聚焦心理需求的实践路径,把握育人要领的深层践行。教师须保持换位思考的共情能力,从学生状态中读取真实心语。唯有如此,教育才能成为滋养心灵的春雨,助力每个学生绽放生命的独特光彩。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