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N”阅读路径赋能语文课堂
□党 娜
字数:1496
2025-09-07
版名:教育理论
“1+N”阅读策略研究,依托教材“1”,打开思路“N”,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阅读活动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阅读场所从“教室”延伸到“生活”,搭建阅读“脚手架”,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路径一:拓视野
语文教学应以课文为例,抓住阅读“生长”点,拓宽阅读空间和视野。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教师抓住阅读“生长”点,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对荷花不同形态的刻画,接着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花,模仿课文句式进行描述。学生不仅学会了排比句式运用,而且懂得了从多个角度细致观察事物的写作方法。从拓宽视野角度,教师引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周敦颐的《爱莲说》,让学生对比不同文学体裁、不同时代文人对荷花的描写,从而在更广阔的“语言场”中理解荷花意象,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课后,教师鼓励学生以“我心中的荷花”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创意表达。以课文为起点,依托词句模仿、拓展阅读、创作输出,构建“阅读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路径二:讲策略
语文教材关注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安排了阅读策略单元。阅读教学要依托教材,引导学生用好阅读策略。
例如,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的《蝙蝠和雷达》一课,为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提供了载体。在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围绕“蝙蝠夜间飞行”提出问题,如“蝙蝠的眼睛真的看不见吗?”“它怎么知道前方有障碍物?”,这些问题与课文内容直接关联,是阅读策略运用的起点。接着,引导学生突破文本局限,从“科学原理”延伸到生活应用,提出“雷达和蝙蝠的探测原理有哪些不同?”“除了雷达,还有哪些发明借鉴了动物特性?”等问题。有学生联想到家里的扫地机器人,提出“它会不会像蝙蝠一样用超声波避开家具?”这样的问题,让文本知识与生活经验形成连接。这些设计让阅读策略跳出“答题技巧”的框架,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工具。在文本与生活、表层信息与深层思考的互动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路径三:享生活
丰富的生活资源,也是阅读学习的有效途径。
比如,教师在雨后带学生观察操场边的蚂蚁洞,结合《蟋蟀的住宅》里“倾斜的隧道”,让他们用小树枝轻轻拨开泥土,看看蚂蚁的洞穴是否也有“向阳的斜坡”。有学生发现蚂蚁搬着比身体大两倍的面包屑,便写下“它们的‘面包车’虽然没有轮子,却能在泥土路上跑得飞快”。深秋时,教师带领学生收集不同形状的落叶,对比《秋天》里“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让学生给银杏叶、枫叶写“身份卡片”。有学生写道:“银杏叶是秋天的小扇子,扇呀扇呀,把夏天的热气都扇跑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素材,让文字有了温度,也让阅读变成了学生和世界对话的方式。
路径四:读促写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为学生解析语篇结构、领略多元写作风格提供了素材支撑。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从语篇阅读出发,带领学生丰富阅历和情感体验,让写作内容更具深度和广度。同时,借助丰富的语篇带领学生解析写作手法,为学生自主写作中的模仿和应用奠定基础。例如,在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写作主题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阅读中获取风格各异的写作方法,带领学生立足整体掌握更加系统化的写作手法。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读写联合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写作方法,并模仿创作,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
阅读,是滋养心灵的沃土,是驱动成长的力量。让我们抓住课堂主阵地,以一篇课文为“1”的原点,牵出“N”种拓展可能,让语文课堂突破课本边界,化作一片学生智慧“生长”的原野。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天合园小学)
路径一:拓视野
语文教学应以课文为例,抓住阅读“生长”点,拓宽阅读空间和视野。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教师抓住阅读“生长”点,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对荷花不同形态的刻画,接着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花,模仿课文句式进行描述。学生不仅学会了排比句式运用,而且懂得了从多个角度细致观察事物的写作方法。从拓宽视野角度,教师引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周敦颐的《爱莲说》,让学生对比不同文学体裁、不同时代文人对荷花的描写,从而在更广阔的“语言场”中理解荷花意象,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课后,教师鼓励学生以“我心中的荷花”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创意表达。以课文为起点,依托词句模仿、拓展阅读、创作输出,构建“阅读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路径二:讲策略
语文教材关注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安排了阅读策略单元。阅读教学要依托教材,引导学生用好阅读策略。
例如,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的《蝙蝠和雷达》一课,为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提供了载体。在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围绕“蝙蝠夜间飞行”提出问题,如“蝙蝠的眼睛真的看不见吗?”“它怎么知道前方有障碍物?”,这些问题与课文内容直接关联,是阅读策略运用的起点。接着,引导学生突破文本局限,从“科学原理”延伸到生活应用,提出“雷达和蝙蝠的探测原理有哪些不同?”“除了雷达,还有哪些发明借鉴了动物特性?”等问题。有学生联想到家里的扫地机器人,提出“它会不会像蝙蝠一样用超声波避开家具?”这样的问题,让文本知识与生活经验形成连接。这些设计让阅读策略跳出“答题技巧”的框架,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工具。在文本与生活、表层信息与深层思考的互动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路径三:享生活
丰富的生活资源,也是阅读学习的有效途径。
比如,教师在雨后带学生观察操场边的蚂蚁洞,结合《蟋蟀的住宅》里“倾斜的隧道”,让他们用小树枝轻轻拨开泥土,看看蚂蚁的洞穴是否也有“向阳的斜坡”。有学生发现蚂蚁搬着比身体大两倍的面包屑,便写下“它们的‘面包车’虽然没有轮子,却能在泥土路上跑得飞快”。深秋时,教师带领学生收集不同形状的落叶,对比《秋天》里“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让学生给银杏叶、枫叶写“身份卡片”。有学生写道:“银杏叶是秋天的小扇子,扇呀扇呀,把夏天的热气都扇跑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素材,让文字有了温度,也让阅读变成了学生和世界对话的方式。
路径四:读促写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为学生解析语篇结构、领略多元写作风格提供了素材支撑。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从语篇阅读出发,带领学生丰富阅历和情感体验,让写作内容更具深度和广度。同时,借助丰富的语篇带领学生解析写作手法,为学生自主写作中的模仿和应用奠定基础。例如,在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写作主题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阅读中获取风格各异的写作方法,带领学生立足整体掌握更加系统化的写作手法。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读写联合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写作方法,并模仿创作,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
阅读,是滋养心灵的沃土,是驱动成长的力量。让我们抓住课堂主阵地,以一篇课文为“1”的原点,牵出“N”种拓展可能,让语文课堂突破课本边界,化作一片学生智慧“生长”的原野。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天合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