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段适配的小学党团队一体化育人体系
□周学忠 程先国
字数:1525
2025-09-07
版名:理论
党团队一体化育人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小学作为学生政治启蒙的关键学段,在预备队、突击队、先锋队中处于底座起航的关键阶段。学校须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认知、情感、行为、衔接、保障的逻辑核心,主动构建队启蒙、团衔接、党引领的进阶式育人体系,科学有效地采取适配小学阶段的行动策略,将入队、入团、入党的政治成长纳入学校大思政教育格局,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为学生打好预备队这一启蒙阶段的基础。
组织联建强核心
用组织赋能,党建引领行动化。以党组织为核心,构建党组织、团组织、少先队三级联动的组织架构,强化党对团队工作的领导,破除组织分立壁垒。由小学党组织书记兼任少工委主任,团委书记任副主任;设立预备性团工委,由大队辅导员担任少工委副主任兼任团组织负责人;选拔优秀党员、团员教师担任中队辅导员;建立党组织定期研议团队工作会议机制,统筹规划党团队活动、课程及队伍建设;将团队工作纳入党组织年度考核,确保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落到实处。
课程贯通润心田
用课程贯通,思政元素浸润化。将党团队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启蒙、进阶、引领阶梯式课程体系,将党的理论、团章知识、队章内容融入思政课,实现党团队课程的有机衔接。可联合中学开发团队衔接课程指南,明确小学阶段政治启蒙目标;编写校本课程,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合党团队元素,建立课程资源库,联合党校开发儿童化政治话语培训课程。
队伍共育提能力
用导师领航,队伍素养专业化。构建“党员+团员+辅导员”三级导师制,强化党员、团员、少先队辅导员培养体系,提升队伍的政治素养和育人能力,为党团队一体化提供人才支撑。可组建红色导师团,由本校党员教师领衔,外聘临近中学的优秀学生团员担任成长伙伴;实施双导师制,每个中队配备1名党员导师+1名团员助教;定期开展辅导员培训,邀请专家讲解队课设计、仪式教育等专题;落实辅导员考核机制,将党团队一体化工作成效纳入辅导员评优指标。
校家社协同扩半径
用实践联动,多方力量协同化。校内外多维联动拓展育人场域,整合校家社资源,形成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合力,扩大教育辐射范围。可在社区党群中心设置小小红色宣讲员岗位,增强学生的社会岗位体验;建立校家社协同机制,定期召开座谈会,反馈党团队工作进展。
数字赋能破壁垒
用数字平台,纵向贯通全程化。打破学段壁垒实现可持续培养,利用数字化平台,打通党团队信息壁垒,实现成长轨迹的全程记录与资源共享。可建立党团队一体化数字化平台,记录少先队员的红领巾奖章获得情况、团员先锋岗评价、党员示范岗等事迹;开发线上课程,供师生、家长学习;开发数字红色地图,链接本地革命场馆,构建浸润式红色教育场景。
评价衔接促成长
用评价牵引,考核机制一体化。以评促建压实育人责任,研制少先队员、团员、党员阶梯式评价指标,将少先队的红领巾奖章与团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衔接,形成成长激励链。可实施“双10%考核”,团队工作在党建考核占比≥10%,党建在团队评优权重≥10%;将红领巾奖章分为侧重思想道德的红星章、侧重实践活动的红旗章、侧重学习成长的火炬章等类别,将其作为推优入团的重要依据;开展过程性进阶评价,低年级通过红领巾奖章基础章实现分批入队,中高年级设置共青预备章开展团前教育,毕业年级选拔优秀队员参与中学入团仪式观摩。
总之,小学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须立足小学实际并突出进阶式特质。时间维度上贯穿队前、队中、团前全周期;空间维度上融合校园、社区、云端多场景;结构维度上统筹组织、课程、队伍、评价全要素;功能维度上实现启蒙、认同、践行、升华的价值进阶,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根基,答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命题。
组织联建强核心
用组织赋能,党建引领行动化。以党组织为核心,构建党组织、团组织、少先队三级联动的组织架构,强化党对团队工作的领导,破除组织分立壁垒。由小学党组织书记兼任少工委主任,团委书记任副主任;设立预备性团工委,由大队辅导员担任少工委副主任兼任团组织负责人;选拔优秀党员、团员教师担任中队辅导员;建立党组织定期研议团队工作会议机制,统筹规划党团队活动、课程及队伍建设;将团队工作纳入党组织年度考核,确保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落到实处。
课程贯通润心田
用课程贯通,思政元素浸润化。将党团队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启蒙、进阶、引领阶梯式课程体系,将党的理论、团章知识、队章内容融入思政课,实现党团队课程的有机衔接。可联合中学开发团队衔接课程指南,明确小学阶段政治启蒙目标;编写校本课程,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合党团队元素,建立课程资源库,联合党校开发儿童化政治话语培训课程。
队伍共育提能力
用导师领航,队伍素养专业化。构建“党员+团员+辅导员”三级导师制,强化党员、团员、少先队辅导员培养体系,提升队伍的政治素养和育人能力,为党团队一体化提供人才支撑。可组建红色导师团,由本校党员教师领衔,外聘临近中学的优秀学生团员担任成长伙伴;实施双导师制,每个中队配备1名党员导师+1名团员助教;定期开展辅导员培训,邀请专家讲解队课设计、仪式教育等专题;落实辅导员考核机制,将党团队一体化工作成效纳入辅导员评优指标。
校家社协同扩半径
用实践联动,多方力量协同化。校内外多维联动拓展育人场域,整合校家社资源,形成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合力,扩大教育辐射范围。可在社区党群中心设置小小红色宣讲员岗位,增强学生的社会岗位体验;建立校家社协同机制,定期召开座谈会,反馈党团队工作进展。
数字赋能破壁垒
用数字平台,纵向贯通全程化。打破学段壁垒实现可持续培养,利用数字化平台,打通党团队信息壁垒,实现成长轨迹的全程记录与资源共享。可建立党团队一体化数字化平台,记录少先队员的红领巾奖章获得情况、团员先锋岗评价、党员示范岗等事迹;开发线上课程,供师生、家长学习;开发数字红色地图,链接本地革命场馆,构建浸润式红色教育场景。
评价衔接促成长
用评价牵引,考核机制一体化。以评促建压实育人责任,研制少先队员、团员、党员阶梯式评价指标,将少先队的红领巾奖章与团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衔接,形成成长激励链。可实施“双10%考核”,团队工作在党建考核占比≥10%,党建在团队评优权重≥10%;将红领巾奖章分为侧重思想道德的红星章、侧重实践活动的红旗章、侧重学习成长的火炬章等类别,将其作为推优入团的重要依据;开展过程性进阶评价,低年级通过红领巾奖章基础章实现分批入队,中高年级设置共青预备章开展团前教育,毕业年级选拔优秀队员参与中学入团仪式观摩。
总之,小学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须立足小学实际并突出进阶式特质。时间维度上贯穿队前、队中、团前全周期;空间维度上融合校园、社区、云端多场景;结构维度上统筹组织、课程、队伍、评价全要素;功能维度上实现启蒙、认同、践行、升华的价值进阶,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根基,答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