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局下的教育统筹:
2035年前的策略思考
□冯 丽
字数:1952
2025-09-07
版名:理论
人口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依托,学龄人口的数量消长与空间流动直接决定着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向。当下,中国人口发展正经历着深刻转型,总量下降与区域集聚的双重趋势交织,给学位调整、教师职业、教育投入、教育综合改革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2035年前,我国教育发展将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唯有以人口变化趋势为导向,以人口质量为本,主动调整,统筹布局,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配置,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人口发展的双重趋势:
教育布局的“时代背景板”
当前中国人口变化的脉络已清晰显现,两大核心趋势形成了教育改革的“背景板”,其影响将贯穿未来教育发展的全过程。
一是学龄人口总量持续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出生人口从2016年的1785万降至2024年的954万。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结婚登记从2021年的763.6万对降至2024年的610.6万对,长期来看,结婚率的波动下行进一步加剧了出生人口的不确定性。育娲人口研究公众号发布的《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对中国人口按低、中、高三种情况作了预测。在低预测情形下,中国出生人口,到2050年降至493万,2100年不到100万。据此推测,中国人口到2050年将减少到11.7亿,2100年中国人口将降到4.79亿。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学龄人口规模、人口总量将长期收缩。即便是在高预测情形下,2030年新出生人口也仅能维持在1062万,2050年总人口12.9亿,仍难以改变学龄人口相对减少的趋势。
二是人口向城市集群、核心城市迁移的特征显著,空间分布失衡加剧。在总量下降的同时,人口流动呈现出明显的聚集趋势: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武汉—西安—郑州等城市群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目的地,而乡镇、县域乃至部分市域则面临人口持续流失。这种流动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更表现为南北差距、东西部差距的扩大。人口空间分布的重构,直接导致学龄人口“局部过剩与局部短缺”,为教育资源的精准配置增加了难度。
人口变局下的教育挑战:
资源配置的“矛盾凸显期”
人口总量收缩与空间集聚的双重趋势,正从多个维度对教育产生冲击。
从学位供给来看,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在人口持续流出的乡镇、县域,原本按照高峰时期学龄人口规划的学校面临空校风险。而在人口涌入的核心城市、城市群,学位供给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种“一边空、一边挤”的现象,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还可能违背教育公平的基本准则。
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供需错配与职业稳定性挑战并存。在生源减少的区域,教师编制出现冗余;而在生源增加的核心城市,教师缺口持续扩大。同时,人口总量下降还可能引发优秀人才对未来“教师岗位是否饱和”产生担忧,可能导致部分优秀人才放弃投身教育行业。
从教育投入来看,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难度加大。教育投入具有长期性与刚性特点,一旦投入,短期内难以调整。在人口流出区域,已建成的学校、购置的设备面临闲置;而在人口流入区域,需要持续加大校园建设、设备更新等相关投入,财政压力显著增加。如何在避免浪费与保障供给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让教育投入更精准地匹配人口流动趋势,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陕西将学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列为“教育局长项目”,值得借鉴。
从教育综合改革来看,传统模式与新需求的冲突愈发明显。未来,随着人口总量下降与结构变化,教育需要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优先,从标准化培养转向个性化发展。
2035年前的教育统筹应对策略:
锚定“人的价值”施策
面对人口变局带来的挑战,教育部门应积极以人口变化趋势为导向,从人的价值视角出发,从空间、结构、质量三个维度发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空间布局上,要跟着人口“动起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于人口持续流入的地方,教育部门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联合公安、卫健、民政等部门做好学龄人口的精准统计和数量预测,提前做好学位规划。对于人口持续流出的地区,应科学推进学校“撤并整合”,保留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对闲置的校园校舍可改造为乡村活动中心、特色民宿等,实现资源再利用。面对人口减少或者人口增加的状况,各地要根据生源变化动态,灵活调整教师编制。
在结构调整上,从规模转向提质。学前教育优化园所布局、提高保教质量,关注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入园需求;义务教育深化学区制与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高中教育扩大特色与综合高中比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按人口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养老等未来需求相关专业的投入。
在质量提升上,聚焦AI时代人的能力培养,构建“个性化发展图谱”。学龄人口的减少其实也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机遇窗口——让教育真正从“育分”转向育人,逐步转向小班化、个性化的模式,关注人的价值,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高级元认知能力、创意创造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社交和沟通能力等AI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也要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方案、个性化的发展图谱。
人口发展的双重趋势:
教育布局的“时代背景板”
当前中国人口变化的脉络已清晰显现,两大核心趋势形成了教育改革的“背景板”,其影响将贯穿未来教育发展的全过程。
一是学龄人口总量持续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出生人口从2016年的1785万降至2024年的954万。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结婚登记从2021年的763.6万对降至2024年的610.6万对,长期来看,结婚率的波动下行进一步加剧了出生人口的不确定性。育娲人口研究公众号发布的《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对中国人口按低、中、高三种情况作了预测。在低预测情形下,中国出生人口,到2050年降至493万,2100年不到100万。据此推测,中国人口到2050年将减少到11.7亿,2100年中国人口将降到4.79亿。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学龄人口规模、人口总量将长期收缩。即便是在高预测情形下,2030年新出生人口也仅能维持在1062万,2050年总人口12.9亿,仍难以改变学龄人口相对减少的趋势。
二是人口向城市集群、核心城市迁移的特征显著,空间分布失衡加剧。在总量下降的同时,人口流动呈现出明显的聚集趋势: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武汉—西安—郑州等城市群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目的地,而乡镇、县域乃至部分市域则面临人口持续流失。这种流动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更表现为南北差距、东西部差距的扩大。人口空间分布的重构,直接导致学龄人口“局部过剩与局部短缺”,为教育资源的精准配置增加了难度。
人口变局下的教育挑战:
资源配置的“矛盾凸显期”
人口总量收缩与空间集聚的双重趋势,正从多个维度对教育产生冲击。
从学位供给来看,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在人口持续流出的乡镇、县域,原本按照高峰时期学龄人口规划的学校面临空校风险。而在人口涌入的核心城市、城市群,学位供给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种“一边空、一边挤”的现象,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还可能违背教育公平的基本准则。
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供需错配与职业稳定性挑战并存。在生源减少的区域,教师编制出现冗余;而在生源增加的核心城市,教师缺口持续扩大。同时,人口总量下降还可能引发优秀人才对未来“教师岗位是否饱和”产生担忧,可能导致部分优秀人才放弃投身教育行业。
从教育投入来看,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难度加大。教育投入具有长期性与刚性特点,一旦投入,短期内难以调整。在人口流出区域,已建成的学校、购置的设备面临闲置;而在人口流入区域,需要持续加大校园建设、设备更新等相关投入,财政压力显著增加。如何在避免浪费与保障供给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让教育投入更精准地匹配人口流动趋势,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陕西将学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列为“教育局长项目”,值得借鉴。
从教育综合改革来看,传统模式与新需求的冲突愈发明显。未来,随着人口总量下降与结构变化,教育需要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优先,从标准化培养转向个性化发展。
2035年前的教育统筹应对策略:
锚定“人的价值”施策
面对人口变局带来的挑战,教育部门应积极以人口变化趋势为导向,从人的价值视角出发,从空间、结构、质量三个维度发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空间布局上,要跟着人口“动起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于人口持续流入的地方,教育部门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联合公安、卫健、民政等部门做好学龄人口的精准统计和数量预测,提前做好学位规划。对于人口持续流出的地区,应科学推进学校“撤并整合”,保留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对闲置的校园校舍可改造为乡村活动中心、特色民宿等,实现资源再利用。面对人口减少或者人口增加的状况,各地要根据生源变化动态,灵活调整教师编制。
在结构调整上,从规模转向提质。学前教育优化园所布局、提高保教质量,关注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入园需求;义务教育深化学区制与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高中教育扩大特色与综合高中比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按人口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养老等未来需求相关专业的投入。
在质量提升上,聚焦AI时代人的能力培养,构建“个性化发展图谱”。学龄人口的减少其实也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机遇窗口——让教育真正从“育分”转向育人,逐步转向小班化、个性化的模式,关注人的价值,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高级元认知能力、创意创造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社交和沟通能力等AI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也要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方案、个性化的发展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