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配置”背后的时代考题

□孔德淇

字数:1317 2025-09-03 版名:声音
  “ 22名学生,23名专职教师”,上海浦东新区三桥小学的师资配置数据,一经披露便引发关注。有人惊叹“近乎一对一的超优配置”,也有人质疑是否存在资源浪费。这场讨论的核心,实则是少子化时代下,教育力量该如何统筹、教育价值该如何衡量的深层考题。(8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判断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不能单纯以师生数量配比为标准,关键在于能否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三桥小学虽仅有22名学生、5个班级,但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音乐、体育等素质课程缺一不可。这一“特殊配置”,也源于对动迁情况的特殊考量。据教育专家分析,该校生源减少是上海局部区域动迁导致的暂时现象,并非普遍意义上的“资源闲置”。随着未来动迁小区居民陆续回迁,学校生源大概率会逐步恢复。当前的师资配置,既是对当下22名学生的负责,也是为未来办学预留空间,避免因师资临时短缺打乱后续教学秩序——这样的长远考量,显然与“浪费”无关。
  事实上,三桥小学的“特殊”,或许正预示着未来教育的“常态”。近年来,我国少子化趋势持续显现,新生儿数量下降的连锁反应已传导至基础教育领域:部分地区幼儿园学位从“一位难求”变为“供过于求”,小学招生规模缩减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可以预见,未来像三桥小学这样的“小规模学校”,可能会从“个别案例”逐渐成为各地教育版图中的常见组成部分。
  面对这一趋势,首先要走出将“小规模”与“低质量”画等号的误区。小规模学校具备“小班化教学”的天然优势:教师能更精准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并辅导数学逻辑薄弱、语文表达待提升的孩子;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更多发言、参与的机会,避免“大班额”中“教师顾不过来、学生跟不上”的问题;课后师生互动更频繁,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要让小规模学校真正实现“小而美”“小而优”,离不开配套的制度支持与标准建设。各地规划教育资源时,不能固守“大规模办学”的传统思维,而要充分考虑少子化趋势,为小规模学校预留发展空间;在办学标准上,需有针对性地制定细则,例如师资可侧重“一专多能”、课程可结合地方特色与学生兴趣灵活调整、设施建设注重“实用适配”而非“贪大求全”。
  这场关于“超编师资”的讨论,本质上是对“教育价值衡量标准”的追问。过去,人们习惯用学校规模、排名评判教育优劣,认为“大学校、多生源”就是好教育。但孩子在学校是否被看见、被尊重,能否培养起对知识的兴趣与对生活的热爱,是否能形成健全人格——这些“看不见的成长”,远比学校规模、排名更重要。三桥小学的学生虽少了“大学校”的热闹,却多了细致的辅导、充分的关注与全面的课程,这种“小而精”的成长环境,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随着未来小规模学校逐步增多,我们需要转变的不仅是办学模式,更是深层的教育观念。政府要加大对小规模学校的政策倾斜与资源支持,避免因简单“撤点并校”导致教育资源失衡;学校要积极探索适合小规模办学的路径,让“小”成为独特的特色与优势;社会要摒弃对小规模学校的偏见,真正认可“小而优”的教育价值。
  无论学生多少、学校大小,教育的温度与质量都不能丢。三桥小学的选择,不只是一所学校的当下考量,更应成为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方向——让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