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灌”则“灌”切莫“满堂灌”
□ 杨先武
字数:1137
2025-09-03
版名:声音
前不久,一篇由教师撰写的《我就喜欢“满堂灌”》的文章,收获多人点赞转发,留言中也以肯定声音居多。笔者认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实施20多年的今天,仍有人为“满堂灌”大唱赞歌,实在有些匪夷所思。而在日常教学中,“满堂灌”现象也时有所见,这绝不是教育常态下应有的现象。
“满堂灌”这种教学方法看似简便,实则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扼杀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记忆的过程,更是思维运转的过程,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满堂灌”的教学却把学生的大脑当成知识的“容器”,用看似快捷的灌输,取代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其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倾向,显而易见。
在主张“满堂灌”的教师看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探究会耗费大量时间,难以收到理想效果。而“满堂灌”不仅节省时间,还能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这一理由显然站不住脚。前者的无效或低效,多是教师缺乏正确引导所致,教师应针对性改进教学方法,而非用“满堂灌”取而代之。在“满堂灌”的课堂上,学生看似学得轻松,实则所学知识未经自主消化,如同囫囵吞枣,最终收效甚微。当然,反对“满堂灌”,并非对教师的“灌”一概排斥——“灌”与“满堂灌”是两个不同概念,不应混为一谈。当学生受自身能力限制,无法通过自主探究掌握难懂知识时,教师适当地“灌一灌”确有必要;但若是置学生的主体地位于不顾,一味推行“满堂灌”,则会适得其反。毕竟,“灌懂”和“听懂”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前者如烟云过眼,转瞬即忘;后者则会留下深刻印象,内化为自身能力。这就像游览风景名胜,无论导游讲解得多么精彩,也无法替代游客亲身体验的感受。学习如同在知识的百花园中畅游,教师的角色应是“导游”,若一味以“讲”代“游”,怎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到知识世界的“无限风光”?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其责任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满堂灌”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即便单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也不存在“必须通过‘满堂灌’才能学会”的知识——若某种知识需要靠“满堂灌”才能让学生接受,只能说明这种知识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实际。事实上,从现行教材中,我们很难找到必须通过“满堂灌”才能让学生理解的实例:即便是难度较大的文言文,学生也可借助注释和自主思考把握大意,并非一定要教师逐字逐句详细讲解。
实施课程改革,核心在于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需实现角色转换: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交流;而非摆出“知识权威”的架子独占话语权,用“满堂灌”替代学生的主动学习。即便在必要时给学生“灌一灌”,也应力求精当,做到适可而止。
总之,该“灌”则“灌”,切莫“满堂灌”。
“满堂灌”这种教学方法看似简便,实则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扼杀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记忆的过程,更是思维运转的过程,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满堂灌”的教学却把学生的大脑当成知识的“容器”,用看似快捷的灌输,取代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其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倾向,显而易见。
在主张“满堂灌”的教师看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探究会耗费大量时间,难以收到理想效果。而“满堂灌”不仅节省时间,还能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这一理由显然站不住脚。前者的无效或低效,多是教师缺乏正确引导所致,教师应针对性改进教学方法,而非用“满堂灌”取而代之。在“满堂灌”的课堂上,学生看似学得轻松,实则所学知识未经自主消化,如同囫囵吞枣,最终收效甚微。当然,反对“满堂灌”,并非对教师的“灌”一概排斥——“灌”与“满堂灌”是两个不同概念,不应混为一谈。当学生受自身能力限制,无法通过自主探究掌握难懂知识时,教师适当地“灌一灌”确有必要;但若是置学生的主体地位于不顾,一味推行“满堂灌”,则会适得其反。毕竟,“灌懂”和“听懂”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前者如烟云过眼,转瞬即忘;后者则会留下深刻印象,内化为自身能力。这就像游览风景名胜,无论导游讲解得多么精彩,也无法替代游客亲身体验的感受。学习如同在知识的百花园中畅游,教师的角色应是“导游”,若一味以“讲”代“游”,怎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到知识世界的“无限风光”?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其责任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满堂灌”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即便单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也不存在“必须通过‘满堂灌’才能学会”的知识——若某种知识需要靠“满堂灌”才能让学生接受,只能说明这种知识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实际。事实上,从现行教材中,我们很难找到必须通过“满堂灌”才能让学生理解的实例:即便是难度较大的文言文,学生也可借助注释和自主思考把握大意,并非一定要教师逐字逐句详细讲解。
实施课程改革,核心在于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需实现角色转换: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交流;而非摆出“知识权威”的架子独占话语权,用“满堂灌”替代学生的主动学习。即便在必要时给学生“灌一灌”,也应力求精当,做到适可而止。
总之,该“灌”则“灌”,切莫“满堂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