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调整不能只算“账面平衡”
□刘超
字数:1300
2025-09-03
版名:声音
浙江近期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跨区域、跨层级、跨学段动态调整推向常态化管理。相关报道显示,浙江省委编办强调要梯次进人,避免短期内教职工数量激增,同时充分考虑人口变化、财政承受能力和编制刚性约束。宁波预测到2026年在校生将达峰值,部分地区乡村学校已出现近20%的空编率;舟山则创新“市管县用”机制,力争六年内消化超编教师。这一套机制设计,既回应了人口周期变化带来的编制波动,也尝试通过动态调剂保障教育供给的连续性与合理性。问题在于,这样的调整是否能真正回应教育发展的核心诉求?
浙江的探索在全国具有一定示范性。然而,编制调整并非单纯的数字游戏。将教师视作可灵活调剂的“资源”,固然能提高整体配置效率,却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教师跨学段流动,真的能在短期培训后迅速适应初、高中教学吗?小学教师即便持有中学教师资格证,其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与学生管理经验也未必契合。这种“跨学段补缺”,很可能埋下教学质量的隐性风险。再如,将富余教师分流至学前教育或继续教育机构,表面上解决了人员冗余问题,实践中却可能导致“人岗错配”。教育不是流水线,教师成长需要长期的专业积淀,若仅以“调剂消化”为导向,势必削弱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降低其职业认同感。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编制调整究竟是“跟随”人口数据,还是“引领”教育改革?宁波预判生源将在峰值后逐年下降,因而提前研究“消化富余教师”方案。但教育发展不能简单随人口曲线起落——未来城乡一体化推进、职业教育提质、高水平高中建设,都可能催生新的教师需求。若此刻过度强调“缩减”“控编”,几年后或许会面临新的师资缺口。教育规划需要具备战略眼光,而非仅停留在短期的供需对冲层面。
此外,“双控”政策虽能遏制编制无序扩张,却也带来了另一种压力。超编地区被要求“多出少进”,需在3至5年内将编制压缩到合理规模。这样的硬性控制,从财政层面看无可厚非,但如果缺乏配套的人才流动机制,极易引发教师群体的不安与消极情绪。对于仍在职的富余教师,若缺少合理的培训转岗路径与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他们可能只是简单地“被消化”,难以真正实现“人尽其才”。在这一点上,浙江强调的“县管校聘”、探索的跨校兼课与错时执教,以及推动的数字化资源共享,确实提供了一些可行方向。
从宏观层面看,浙江的编制改革触及了教育管理的深层矛盾:如何在“总量有限”的前提下,实现编制结构合理、教育质量优先。教育编制本质上是财政资源的体现,但教育的价值远超出财政的账面范畴。若仅以“平衡”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容易陷入短视误区。未来的关键,应是将人口预测、教育需求与教师培养三者紧密结合。一方面,需运用大数据与信息化手段提升预测精准度,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另一方面,更要通过制度创新,为教师搭建跨学段成长路径与跨领域发展空间,让编制调整不仅是人员的“搬运”,更是教育质量的“升级”。
浙江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有益样本,也抛出了新的命题:编制的“活”,不应以牺牲教育的“稳”为代价。真正的高质量教育发展,需要在效率与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财政约束与教育价值之间把握好尺度。编制调整不能只算“账面平衡”的眼前账,更要算好教育长远发展的大账。
浙江的探索在全国具有一定示范性。然而,编制调整并非单纯的数字游戏。将教师视作可灵活调剂的“资源”,固然能提高整体配置效率,却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教师跨学段流动,真的能在短期培训后迅速适应初、高中教学吗?小学教师即便持有中学教师资格证,其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与学生管理经验也未必契合。这种“跨学段补缺”,很可能埋下教学质量的隐性风险。再如,将富余教师分流至学前教育或继续教育机构,表面上解决了人员冗余问题,实践中却可能导致“人岗错配”。教育不是流水线,教师成长需要长期的专业积淀,若仅以“调剂消化”为导向,势必削弱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降低其职业认同感。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编制调整究竟是“跟随”人口数据,还是“引领”教育改革?宁波预判生源将在峰值后逐年下降,因而提前研究“消化富余教师”方案。但教育发展不能简单随人口曲线起落——未来城乡一体化推进、职业教育提质、高水平高中建设,都可能催生新的教师需求。若此刻过度强调“缩减”“控编”,几年后或许会面临新的师资缺口。教育规划需要具备战略眼光,而非仅停留在短期的供需对冲层面。
此外,“双控”政策虽能遏制编制无序扩张,却也带来了另一种压力。超编地区被要求“多出少进”,需在3至5年内将编制压缩到合理规模。这样的硬性控制,从财政层面看无可厚非,但如果缺乏配套的人才流动机制,极易引发教师群体的不安与消极情绪。对于仍在职的富余教师,若缺少合理的培训转岗路径与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他们可能只是简单地“被消化”,难以真正实现“人尽其才”。在这一点上,浙江强调的“县管校聘”、探索的跨校兼课与错时执教,以及推动的数字化资源共享,确实提供了一些可行方向。
从宏观层面看,浙江的编制改革触及了教育管理的深层矛盾:如何在“总量有限”的前提下,实现编制结构合理、教育质量优先。教育编制本质上是财政资源的体现,但教育的价值远超出财政的账面范畴。若仅以“平衡”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容易陷入短视误区。未来的关键,应是将人口预测、教育需求与教师培养三者紧密结合。一方面,需运用大数据与信息化手段提升预测精准度,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另一方面,更要通过制度创新,为教师搭建跨学段成长路径与跨领域发展空间,让编制调整不仅是人员的“搬运”,更是教育质量的“升级”。
浙江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有益样本,也抛出了新的命题:编制的“活”,不应以牺牲教育的“稳”为代价。真正的高质量教育发展,需要在效率与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财政约束与教育价值之间把握好尺度。编制调整不能只算“账面平衡”的眼前账,更要算好教育长远发展的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