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零投诉”考核:教育评价该向育人质量看齐
□徐吉志
字数:1388
2025-09-03
版名:声音
在当下教育领域,一种看似“重视民意”、实则背离教育规律的现象正悄然蔓延——部分地区将家长是否投诉,甚至将“零投诉”列为考核学校的核心指标之一。只要家长投诉,无论诉求是否属实、理由是否正当,教育行政部门便不分青红皂白责令学校“调查整改”;即便明知是诬告,也仍让学校陷入繁琐的材料准备与流程应付中。这种“以投诉定优劣”的评价逻辑,不仅让无数学校疲于奔命,更扭曲了教育本质,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零投诉”能否成为学校的考核标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公共空间,面对的是成千上万具有独立思想、诉求各异的家长,以及成长阶段、情况不同的学生。不同家庭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千差万别,对学校教学管理、师资水平、校园服务的期待,自然也存在差异。
更荒唐的是,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将“是否有投诉”简单等同于“学校管理是否到位”,还把投诉数量与学校评优评先、校长绩效考核直接挂钩。这种“一刀切”的考核方式,让学校陷入“唯投诉论”的困境。为避免投诉影响考核成绩,许多学校不得不放弃教育原则,对家长的不合理诉求一味妥协。这种“以妥协换零投诉”的做法,不仅挫伤教师教学积极性,更让教育失去应有的尊严与底线。
“零投诉”考核指标,本质上反映出部分教育行政部门治理理念的偏差:一方面是误解民意,将“投诉数量”等同于“民意满意度”,忽视民意应是多数家长的客观评价,未当好家校沟通的桥梁,反而用指标向学校施压;另一方面是懒政怠政,面对投诉不愿深入调查,仅责令学校撰写整改报告以转移责任。这种不作为不仅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加剧家校矛盾,还会损害学生成长与教育未来。
有教师坦言,如今上课不敢严格要求学生,不敢批评教育违纪学生,生怕“惹祸上身”,只能采取“佛系教学”方式,这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更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更严重的是,这种考核方式会导致教育资源错配:为应对投诉,学校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处理家长投诉、撰写报告材料中,而用于改善教学设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资源,却被严重挤压。有调查显示,部分学校每年处理投诉、准备整改材料的时间,占行政工作时间的30%以上。这种“重应付投诉、轻教育教学”的导向,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要改变现状,需多方发力: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治理理念,废除“零投诉”等违背教育规律的考核指标,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办学特色为核心的科学评价体系;同时完善投诉分类处理机制,对合理诉求督促整改并反馈结果,对不实投诉及时澄清正名,对恶意诬告依法依规追责,切实维护学校与教师的合法权益。其次,学校要坚守教育原则,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渠道加强家校沟通,向家长宣传教育理念与规律;遇到家长质疑或不满时,主动沟通、耐心解释,而非一味妥协,以此凝聚家校共育合力。最后,社会需营造尊重教育、理解教师的良好氛围:媒体应客观报道教育事件,避免过度渲染个别投诉案例,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家校矛盾;家长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尊重教师教学自主权与学校管理制度,与学校携手为孩子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教育并非“真空地带”,家校间存在矛盾与分歧在所难免。但用“零投诉”这一荒唐指标考核学校,不仅无法解决矛盾,反而会让教育陷入困境。唯有摒弃“唯投诉论”的错误导向,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秉持理性治理理念,才能让学校回归教育本真,让教师安心从教,让学生健康成长,真正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零投诉”能否成为学校的考核标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公共空间,面对的是成千上万具有独立思想、诉求各异的家长,以及成长阶段、情况不同的学生。不同家庭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千差万别,对学校教学管理、师资水平、校园服务的期待,自然也存在差异。
更荒唐的是,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将“是否有投诉”简单等同于“学校管理是否到位”,还把投诉数量与学校评优评先、校长绩效考核直接挂钩。这种“一刀切”的考核方式,让学校陷入“唯投诉论”的困境。为避免投诉影响考核成绩,许多学校不得不放弃教育原则,对家长的不合理诉求一味妥协。这种“以妥协换零投诉”的做法,不仅挫伤教师教学积极性,更让教育失去应有的尊严与底线。
“零投诉”考核指标,本质上反映出部分教育行政部门治理理念的偏差:一方面是误解民意,将“投诉数量”等同于“民意满意度”,忽视民意应是多数家长的客观评价,未当好家校沟通的桥梁,反而用指标向学校施压;另一方面是懒政怠政,面对投诉不愿深入调查,仅责令学校撰写整改报告以转移责任。这种不作为不仅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加剧家校矛盾,还会损害学生成长与教育未来。
有教师坦言,如今上课不敢严格要求学生,不敢批评教育违纪学生,生怕“惹祸上身”,只能采取“佛系教学”方式,这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更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更严重的是,这种考核方式会导致教育资源错配:为应对投诉,学校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处理家长投诉、撰写报告材料中,而用于改善教学设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资源,却被严重挤压。有调查显示,部分学校每年处理投诉、准备整改材料的时间,占行政工作时间的30%以上。这种“重应付投诉、轻教育教学”的导向,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要改变现状,需多方发力: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治理理念,废除“零投诉”等违背教育规律的考核指标,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办学特色为核心的科学评价体系;同时完善投诉分类处理机制,对合理诉求督促整改并反馈结果,对不实投诉及时澄清正名,对恶意诬告依法依规追责,切实维护学校与教师的合法权益。其次,学校要坚守教育原则,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渠道加强家校沟通,向家长宣传教育理念与规律;遇到家长质疑或不满时,主动沟通、耐心解释,而非一味妥协,以此凝聚家校共育合力。最后,社会需营造尊重教育、理解教师的良好氛围:媒体应客观报道教育事件,避免过度渲染个别投诉案例,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家校矛盾;家长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尊重教师教学自主权与学校管理制度,与学校携手为孩子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教育并非“真空地带”,家校间存在矛盾与分歧在所难免。但用“零投诉”这一荒唐指标考核学校,不仅无法解决矛盾,反而会让教育陷入困境。唯有摒弃“唯投诉论”的错误导向,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秉持理性治理理念,才能让学校回归教育本真,让教师安心从教,让学生健康成长,真正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