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中的相遇
□王晓倩
字数:1166
2025-09-03
版名:文苑
我家阁楼里有一只老樟木箱子,自我记事起就立在那里。箱盖上总是落着一层薄灰,每次打扫时,母亲都会特意叮嘱我别碰坏了箱子。
今年雨水特别多,连绵的梅雨让老宅处处透着潮湿的气息。我担心箱里的旧物受潮,终于征得母亲同意,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打开了尘封已久的箱子。
箱子比想象中要沉,开启时发出吱呀的声响,像是在诉说久远的故事。映入眼帘的是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土布衫,料子已经洗得发白,但依然能看出原来的模样。母亲说,那是我太爷爷年轻时穿过的。
衣衫下面是一捆用红丝线仔细系好的信札。纸页泛黄,墨迹却依然清晰,仿佛昨日才写就。我轻轻抚过那些字迹,忽然触到一本硬壳相册。
相册的封面已经软化,边角微微卷起。我小心地翻开,一页页都是家族的老照片。直到最后一页,一张小照片悄然滑落。
那是一张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上面是两个年轻的军人。他们并肩站着,身后的山坡上还留着战火的痕迹。左边的青年眉目清秀,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那是我从未谋面的三爷爷。他身旁的战友一只手随意地搭在他肩上,笑得格外明朗。
照片背面,一行清秀的毛笔字清晰可辨:“民国三十三年春,腾冲。与志宏兄。”
“你三爷爷啊,”母亲不知何时来到我身后,声音很轻,“走的时候才十七岁。你太奶奶连夜给他赶制新衣,眼睛都快熬坏了。”
三爷爷回来时像是变了个人。他很少说话,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发呆。他的左耳听不太清,据说是在战场上被炮火震伤的。晚年时,他爱独自下棋,却总是在对面摆上一杯热茶。
“那个叫志宏的战士是湖南人。”母亲的目光倏然变得悠远,“特别爱吃辣,总说咱们这边的菜太清淡。他和你三爷爷同岁,两人要好得很。”
那场在怒江边的战斗,最后靠着刺刀、石头,还有那股不肯认输的劲儿,他们守了七天七夜。志宏就是在那时候走的,临走前从怀里掏出这张照片,托三爷爷以后交给他母亲。
战争结束后,三爷爷真的去了湘西。他翻山越岭找到那个小村子,却只见到一片焦土。他在废墟前坐了一整天,最后把随身带的干粮埋在了那里。
从此,三爷爷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还带着另一个人的念想。他常念叨:“志宏要是能看到现在,该多好。”
我把照片装进新相框,放在书桌上。早晨的阳光照进来时,相片上的两个年轻人仿佛活了过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一个安静的早晨,我与这张老照片默默相对。手指轻轻抚过相纸,仿佛能触到那些年轻的心跳。照片上,三爷爷的衣裳纽扣在阳光下闪着微光,那些纽扣曾经被太奶奶亲手缝上。她一定不会想到,这密密的针脚里,缝进了一个怎样的时代。
老樟木箱静静地立在墙角,守护着一个民族珍贵的记忆。这些记忆从来不是尘封的旧物,而是永远不会熄灭的光芒。
阳光透过树叶,在相框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照片中的两个年轻人永远年轻,永远微笑着。窗外的梧桐树上,一只鸟儿唱起歌来。那歌声清亮悦耳,穿过80年的光阴,与滇西群山间的鸟鸣遥相呼应。
今年雨水特别多,连绵的梅雨让老宅处处透着潮湿的气息。我担心箱里的旧物受潮,终于征得母亲同意,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打开了尘封已久的箱子。
箱子比想象中要沉,开启时发出吱呀的声响,像是在诉说久远的故事。映入眼帘的是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土布衫,料子已经洗得发白,但依然能看出原来的模样。母亲说,那是我太爷爷年轻时穿过的。
衣衫下面是一捆用红丝线仔细系好的信札。纸页泛黄,墨迹却依然清晰,仿佛昨日才写就。我轻轻抚过那些字迹,忽然触到一本硬壳相册。
相册的封面已经软化,边角微微卷起。我小心地翻开,一页页都是家族的老照片。直到最后一页,一张小照片悄然滑落。
那是一张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上面是两个年轻的军人。他们并肩站着,身后的山坡上还留着战火的痕迹。左边的青年眉目清秀,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那是我从未谋面的三爷爷。他身旁的战友一只手随意地搭在他肩上,笑得格外明朗。
照片背面,一行清秀的毛笔字清晰可辨:“民国三十三年春,腾冲。与志宏兄。”
“你三爷爷啊,”母亲不知何时来到我身后,声音很轻,“走的时候才十七岁。你太奶奶连夜给他赶制新衣,眼睛都快熬坏了。”
三爷爷回来时像是变了个人。他很少说话,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发呆。他的左耳听不太清,据说是在战场上被炮火震伤的。晚年时,他爱独自下棋,却总是在对面摆上一杯热茶。
“那个叫志宏的战士是湖南人。”母亲的目光倏然变得悠远,“特别爱吃辣,总说咱们这边的菜太清淡。他和你三爷爷同岁,两人要好得很。”
那场在怒江边的战斗,最后靠着刺刀、石头,还有那股不肯认输的劲儿,他们守了七天七夜。志宏就是在那时候走的,临走前从怀里掏出这张照片,托三爷爷以后交给他母亲。
战争结束后,三爷爷真的去了湘西。他翻山越岭找到那个小村子,却只见到一片焦土。他在废墟前坐了一整天,最后把随身带的干粮埋在了那里。
从此,三爷爷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还带着另一个人的念想。他常念叨:“志宏要是能看到现在,该多好。”
我把照片装进新相框,放在书桌上。早晨的阳光照进来时,相片上的两个年轻人仿佛活了过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一个安静的早晨,我与这张老照片默默相对。手指轻轻抚过相纸,仿佛能触到那些年轻的心跳。照片上,三爷爷的衣裳纽扣在阳光下闪着微光,那些纽扣曾经被太奶奶亲手缝上。她一定不会想到,这密密的针脚里,缝进了一个怎样的时代。
老樟木箱静静地立在墙角,守护着一个民族珍贵的记忆。这些记忆从来不是尘封的旧物,而是永远不会熄灭的光芒。
阳光透过树叶,在相框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照片中的两个年轻人永远年轻,永远微笑着。窗外的梧桐树上,一只鸟儿唱起歌来。那歌声清亮悦耳,穿过80年的光阴,与滇西群山间的鸟鸣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