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中的国魂
□叶正尹
字数:1112
2025-09-03
版名:文苑
九月的北京,天高云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一位白发老者正俯身展柜前,鼻尖几乎要触到玻璃。他在看左权将军的家书——那封写于1942年5月22日的绝笔。
“志兰,亲爱的:时刻注意身体……”将军的字迹工整清秀,完全不似出自一只常年握枪的手。信纸上,关于女儿太北小棉袄尺寸的叮嘱,与对敌寇扫荡的忧思交织在一起,字里行间尽显家国情怀。
83年前,华北抗日根据地正面临日军“五一大扫荡”的残酷围剿。左权将军在战事间隙写下这封信时,太行山间的桃花正开。作为八路军副参谋长,他用曾握过枪的手握着笔,一字一句地嘱咐妻子要把女儿的棉袄絮厚些。信的末尾,他写道:“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笔锋依然沉稳,不见丝毫慌乱。
三天后,将军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十字岭指挥部队突围时,以身殉国。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他坚持让指挥部先行转移,自己断后掩护。那封关于女儿冬衣的家书,成了他最后的牵挂,也成为家国情怀最真实的写照。
如今,在左权县麻田镇的八路军总部纪念馆里,常有年轻的父 母带着孩子来看这 封信。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着脚尖问:“妈妈,这个将军爷爷也怕冷吗?”母亲柔声回答:“他不是怕自己冷,是怕女儿太北小朋友冷,也是怕全中国的小朋友冷。”
在互联网上,这封家书的照片被转发超过百万次。有个大学生留言说:“以前总觉得英雄遥不可及,直到看见左权将军计算女儿衣裳尺寸时的细心,才明白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这条留言下面,有人回复:“正因如此,他们的牺牲才更加伟大。这封家书里藏着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说,小时候最盼春天,因为母亲总是在春天一遍遍给她读父亲的信。“父亲的话很温暖,”她这样形容,“读这些信,就仿佛看见了父亲正在给我披上那件絮得厚厚的棉袄。这哪里是家书,分明是一颗滚烫的报国心。”
纪念馆的讲解员告诉我,每年的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会有很多人特地来看这封信。有次她见到一位退伍老兵在展柜前站了整整一下午,临走时他敬了个军礼,轻声说:“首长,现在孩子们都穿得暖和了。您家书里写的,我们都记住了。”
窗外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纪念馆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光影轻轻晃动,仿佛还在阅读那段温柔又坚毅的文字。回头时,我正好看见阳光照在展柜里“为了太北的棉袄”那句话上,每一个字都泛着金色的光晕,照亮了家书中的国魂。
当我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时,更该记住这些细节,万千将士们为千万个家庭的温暖而舍生忘死,不屈鏖战。
走出纪念馆,书信上文字的温度与力量仿佛还在胸中升腾。这封家书穿越83年时光,用朴素的语言诠释了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从未远去,始终在岁月中闪耀,激励着我们在和平年代,也要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守护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美好。
“志兰,亲爱的:时刻注意身体……”将军的字迹工整清秀,完全不似出自一只常年握枪的手。信纸上,关于女儿太北小棉袄尺寸的叮嘱,与对敌寇扫荡的忧思交织在一起,字里行间尽显家国情怀。
83年前,华北抗日根据地正面临日军“五一大扫荡”的残酷围剿。左权将军在战事间隙写下这封信时,太行山间的桃花正开。作为八路军副参谋长,他用曾握过枪的手握着笔,一字一句地嘱咐妻子要把女儿的棉袄絮厚些。信的末尾,他写道:“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笔锋依然沉稳,不见丝毫慌乱。
三天后,将军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十字岭指挥部队突围时,以身殉国。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他坚持让指挥部先行转移,自己断后掩护。那封关于女儿冬衣的家书,成了他最后的牵挂,也成为家国情怀最真实的写照。
如今,在左权县麻田镇的八路军总部纪念馆里,常有年轻的父 母带着孩子来看这 封信。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着脚尖问:“妈妈,这个将军爷爷也怕冷吗?”母亲柔声回答:“他不是怕自己冷,是怕女儿太北小朋友冷,也是怕全中国的小朋友冷。”
在互联网上,这封家书的照片被转发超过百万次。有个大学生留言说:“以前总觉得英雄遥不可及,直到看见左权将军计算女儿衣裳尺寸时的细心,才明白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这条留言下面,有人回复:“正因如此,他们的牺牲才更加伟大。这封家书里藏着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说,小时候最盼春天,因为母亲总是在春天一遍遍给她读父亲的信。“父亲的话很温暖,”她这样形容,“读这些信,就仿佛看见了父亲正在给我披上那件絮得厚厚的棉袄。这哪里是家书,分明是一颗滚烫的报国心。”
纪念馆的讲解员告诉我,每年的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会有很多人特地来看这封信。有次她见到一位退伍老兵在展柜前站了整整一下午,临走时他敬了个军礼,轻声说:“首长,现在孩子们都穿得暖和了。您家书里写的,我们都记住了。”
窗外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纪念馆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光影轻轻晃动,仿佛还在阅读那段温柔又坚毅的文字。回头时,我正好看见阳光照在展柜里“为了太北的棉袄”那句话上,每一个字都泛着金色的光晕,照亮了家书中的国魂。
当我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时,更该记住这些细节,万千将士们为千万个家庭的温暖而舍生忘死,不屈鏖战。
走出纪念馆,书信上文字的温度与力量仿佛还在胸中升腾。这封家书穿越83年时光,用朴素的语言诠释了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从未远去,始终在岁月中闪耀,激励着我们在和平年代,也要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守护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