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趣事一箩筐
□ 陶诗秀
字数:1437
2025-09-03
版名:文化
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有许多微小却充满魅力的角色,其中静静地栖息在树叶上或慢悠悠行走在泥土上的瓢虫,就十分惹人喜爱。
瓢虫属于鞘翅目瓢虫科,家族庞大,全球约有5000种之多。它们体型很小,呈圆形,体长约8毫米。不同种类瓢虫的颜色与翅膀形状各不相同,就像一群穿着不同服装的小精灵。
瓢虫的成长经历与蝴蝶相似,会经历完全变态的过程,即从卵到幼虫,再到蛹,最后变为成虫。每到繁殖期,雌瓢虫就会四处寻找安全且食物充足的地方,为孵化后的幼虫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与充足的食物。一只雌瓢虫一次可以在叶片上产下10到15枚卵,总共可以产下300到1000枚卵。
蚜虫是瓢虫幼虫的主要食物。卵孵化后,瓢虫幼虫会不断捕捉螨虫或蚜虫,因为它们在这一时期生长迅速,需要大量营养。幼虫处于第一龄时,一天最多可吞食约100只蚜虫,随着幼虫逐渐长大,会长出柔软的角质层,不久后便会蜕皮。蜕皮后幼虫进入第二龄期。瓢虫幼虫要经历5至6次蜕皮,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继续增长,直到积蓄足够的能量步入虫蛹阶段。
瓢虫蛹呈黄色或橙色,带有黑色花纹,这一阶段持续约两周。在此期间,瓢虫蛹会附着在叶片上静止不动,默默发育。瓢虫体内有一种特殊的细胞叫作“组织母细胞”,能分解幼虫身体并将其转化为成年瓢虫。
新孵化的瓢虫外骨骼柔软易碎,尚未发育成熟,还要经历一些转变。它们必须充分吸收氧气,从而使体色慢慢加深,斑纹逐渐显露,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数个小时。
瓢虫家族成员众多,各有特色。瓢虫与所有鞘翅目的甲虫亲戚一样,身体表面的“翅膀”已经特化成保护自己的硬壳,并不能用来飞行。这硬壳就像它们的盔甲,时刻保护着自己。打开外层的硬翅后,里面还有一层轻薄透明的软翅,平时折叠收合起来,要起飞的时候才迅速展开,并通过高速振动产生向上的升力。科学家曾利用透明树脂仿制瓢虫的鞘翅,但都达不到瓢虫收放自如的效果,后来他们发现瓢虫内翅上的弯曲纹路就像弹簧,只需要0.1秒就可以快速打开或折叠,速度称得上快如闪电。
瓢虫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对农人来说,全世界的瓢虫大致分为两类:“吃荤的”和“吃素的”。“吃荤的”瓢虫是农人的好伙伴,最爱吃对农作物危害严重的蚜虫。这些“吃荤的”瓢虫从幼虫时期就是很厉害的猎人,每天可以捕食50只以上的蚜虫。瓢虫一生甚至可以吃掉5000只蚜虫!此外,瓢虫也捕食介壳虫、粉虱等植物害虫,因其“为植除害”的特性被当成天然的防虫工具。
然而,也有约16%的瓢虫是植食性的,它们就是农田里的“小破坏分子”,由于经常啃食作物的嫩叶,成为农人的眼中钉。
那么,要如何分辨“吃荤”与“吃素”的瓢虫呢?除了看它们的食物,观察外形也是快速判断的方式之一。通常,圆形、颜色鲜明、有光泽、斑点明显的瓢虫,多数为肉食性品种;而吃素的瓢虫则大多斑点小而密集、体形略长。
瓢虫身上鲜艳的颜色在大自然中是一种警戒色,警告掠食者“我有毒”或“我不好吃”。它们有两项防御绝招,在感受到威胁时,会先摺起腿,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地装死。如果装死无效,它们还会从腿部关节处分泌一种黄色、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让捕食者倒尽胃口。
瓢虫作为农田与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昆虫,对植食性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这种生物防治能力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潜在污染。
目前,科研人员通过人工繁育、习性研究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瓢虫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背着“星斑”的小昆虫,用其独特的生态功能证明,即使是体形微小的生物,也是地球生命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其生态价值也值得被持续关注与保护。
瓢虫属于鞘翅目瓢虫科,家族庞大,全球约有5000种之多。它们体型很小,呈圆形,体长约8毫米。不同种类瓢虫的颜色与翅膀形状各不相同,就像一群穿着不同服装的小精灵。
瓢虫的成长经历与蝴蝶相似,会经历完全变态的过程,即从卵到幼虫,再到蛹,最后变为成虫。每到繁殖期,雌瓢虫就会四处寻找安全且食物充足的地方,为孵化后的幼虫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与充足的食物。一只雌瓢虫一次可以在叶片上产下10到15枚卵,总共可以产下300到1000枚卵。
蚜虫是瓢虫幼虫的主要食物。卵孵化后,瓢虫幼虫会不断捕捉螨虫或蚜虫,因为它们在这一时期生长迅速,需要大量营养。幼虫处于第一龄时,一天最多可吞食约100只蚜虫,随着幼虫逐渐长大,会长出柔软的角质层,不久后便会蜕皮。蜕皮后幼虫进入第二龄期。瓢虫幼虫要经历5至6次蜕皮,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继续增长,直到积蓄足够的能量步入虫蛹阶段。
瓢虫蛹呈黄色或橙色,带有黑色花纹,这一阶段持续约两周。在此期间,瓢虫蛹会附着在叶片上静止不动,默默发育。瓢虫体内有一种特殊的细胞叫作“组织母细胞”,能分解幼虫身体并将其转化为成年瓢虫。
新孵化的瓢虫外骨骼柔软易碎,尚未发育成熟,还要经历一些转变。它们必须充分吸收氧气,从而使体色慢慢加深,斑纹逐渐显露,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数个小时。
瓢虫家族成员众多,各有特色。瓢虫与所有鞘翅目的甲虫亲戚一样,身体表面的“翅膀”已经特化成保护自己的硬壳,并不能用来飞行。这硬壳就像它们的盔甲,时刻保护着自己。打开外层的硬翅后,里面还有一层轻薄透明的软翅,平时折叠收合起来,要起飞的时候才迅速展开,并通过高速振动产生向上的升力。科学家曾利用透明树脂仿制瓢虫的鞘翅,但都达不到瓢虫收放自如的效果,后来他们发现瓢虫内翅上的弯曲纹路就像弹簧,只需要0.1秒就可以快速打开或折叠,速度称得上快如闪电。
瓢虫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对农人来说,全世界的瓢虫大致分为两类:“吃荤的”和“吃素的”。“吃荤的”瓢虫是农人的好伙伴,最爱吃对农作物危害严重的蚜虫。这些“吃荤的”瓢虫从幼虫时期就是很厉害的猎人,每天可以捕食50只以上的蚜虫。瓢虫一生甚至可以吃掉5000只蚜虫!此外,瓢虫也捕食介壳虫、粉虱等植物害虫,因其“为植除害”的特性被当成天然的防虫工具。
然而,也有约16%的瓢虫是植食性的,它们就是农田里的“小破坏分子”,由于经常啃食作物的嫩叶,成为农人的眼中钉。
那么,要如何分辨“吃荤”与“吃素”的瓢虫呢?除了看它们的食物,观察外形也是快速判断的方式之一。通常,圆形、颜色鲜明、有光泽、斑点明显的瓢虫,多数为肉食性品种;而吃素的瓢虫则大多斑点小而密集、体形略长。
瓢虫身上鲜艳的颜色在大自然中是一种警戒色,警告掠食者“我有毒”或“我不好吃”。它们有两项防御绝招,在感受到威胁时,会先摺起腿,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地装死。如果装死无效,它们还会从腿部关节处分泌一种黄色、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让捕食者倒尽胃口。
瓢虫作为农田与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昆虫,对植食性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这种生物防治能力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潜在污染。
目前,科研人员通过人工繁育、习性研究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瓢虫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背着“星斑”的小昆虫,用其独特的生态功能证明,即使是体形微小的生物,也是地球生命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其生态价值也值得被持续关注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