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报国,科教路上砥砺行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程耿东

字数:2780 2025-09-03 版名:文化

   □沈黎明
  2025年2月15日,由钱学森、郭永怀、周培源、钱伟长等著名力学家为发展我国力学科技事业倡导成立的中国力学学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浙江宁波召开,全国力学科教界400余名会员代表和特邀嘉宾参加了会议。会议根据新设立的会士制度,选举在力学领域有突出成就的61位会员为首届会士,这是中国力学学会授予会员的最高荣誉称号,大连理工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程耿东名列其中。
  提起程耿东,在中国科学和教育界可谓大名鼎鼎。读书,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留学人员中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科研,他主持的研究成果荣获我国学术界最高成就奖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奖;从教,他当大学校长11年,是我国第一个大学校长奖——“ IET教育基金大学校长奖”首批获奖的3位高校领导之一。
   勤奋苦读,立志报效祖国
  程耿东1941年9月出生于江苏苏州,他学习刻苦认真,成绩名列前茅,1958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4年大学毕业,经过认真思考,他考取了在力学研究方面名列前茅的大连理工大学(原大连工学院)研究生。
  来到大连理工大学,程耿东立即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很快,他得到了导师唐立民教授的赏识,继而力学大家钱令希院士也发现了他的才华,对他非常器重,并预言:程耿东将来一定会成为力学方面的栋梁之材。
  1968年9月,程耿东被送到农场劳动,一年后又被分配到沈阳第88中学任教。
  程耿东是个志向远大的人,不论是在农场还是在学校,他把一切闲暇时间都用在读书上,遇到问题就写信向导师和钱令希院士请教。
  钱令希在鼓励程耿东努力学习的同时,也想办法把他调回大连理工大学。1972年,钱令希向相关领导提出要程耿东做自己的助手,几经努力,程耿东终于第二次走进大连理工大学的校门。
  1978年,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这一年国家决定通过考试选拔学生到发达国家学习,程耿东凭借多年学习打下的扎实基础,顺利通过考试,登上了改革开放后公派留学的头班快车。
  1978年底,程耿东来到丹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幸成为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学会主席尼奥德森教授和著名力学家奥洛霍夫教授的学生。当时程耿东已经37岁,他学习十分刻苦,深得两位导师的喜爱。
  在两位导师的精心教导下,程耿东的学习成绩、研究水平提高很快,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学业,成为这批公派留学人员中第一个取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并毅然决定回国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潜心科研,取得重大突破
  博士毕业后,程耿东正式开始了科学研究工作,把国际力学界前沿课题——“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定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
  什么是“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程耿东形象而通俗地解释道:“很多人坐过飞机,一定能看到飞机的机翼并不是用一块完整的材料制造的,通俗一点讲,是拼出来的。那么怎样组合才能既保证安全飞行,又节省材料呢?这就属于工程结构优化研究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从易拉罐到飞机,从房屋建造到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建设,结构优化研究无处不在。”简而言之,结构优化的目的就是通过改进产品结构设计,使其能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减轻重量、减少资源使用。结构优化对提高产品竞争力非常重要。以汽车为例,减重10%可降低6%—8%的油耗。
  经过10多年潜心钻研,20世纪90年代初,程耿东首先在“关于结构拓扑优化中奇异最优解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用数学规划方法解决了结构优化设计中一直困扰人们的奇异最优解难题。
  对于程耿东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致称:这一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上纠正了以往文献中的错误认识;在研究方法上,为奇异性现象的分析以及求解提供了理论工具,攻克了力学研究中的一道难题。

 程耿东院士在实验室

  从此,程耿东在国内外力学界名声大振,1991年受到国务院表彰,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4年担任了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5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殊荣后,程耿东仍不断深入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到工程实践中,解决了海洋平台、运载火箭等结构优化选型问题和一大批关键性技术难题。2007年,程耿东主持完成了“关于结构拓扑优化中奇异最优解的研究”,这项研究一举摘得国内学术界最高成就奖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奖。
   执掌帅印,培植人才之林
  1995年在程耿东的人生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这一年11月8日他被任命为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接过任命书那一刻,程耿东决心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一定继往开来,把大连理工大学办成一所全国知名高校。
  一走上大学校长的岗位,程耿东就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上,率先喊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对大学来讲,就是要做到“人才为本”,他还明确表示:“大学,就是要有大师级的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绝难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基于这种认识,他决定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花大力气引进高层次师资,一方面努力加强对已有教师的培养。他在学校成立了“高层次人才引进领导小组”,和党委书记一起坐镇,直接决策,很快制定了一系列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办法和对校内骨干教师的优惠策略。
  这些办法和策略一经推出,立即收到很好的成效。对外,学校很快聘请了177位兼职教授、7位海外特聘教授,并约请8位两院院士每年来校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内,学校为优秀中青年教师解决了包括住房、岗位津贴和职称评聘等实际问题,为他们创造了较好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程耿东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说:“只要你努力,就能得到支持、得到发展。”他说到做到,在第一个任期内,全校教师共有719人次出国进修,165名在职教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2名教师开始进行博士后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提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程耿东立即意识到,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进程中,要把大学纳入进来,将创新成果、创新活动和创新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他认为:创新的前提是人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表达。而人的创新意识不是先天就有的,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开始培养。他还认为:创新是随机的偶然性的活动,不是能预先规划的,因此,一个适合创新的环境对于创新活动十分重要,大学不仅要建立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还要建立公共实验中心,使学生有条件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在大学就感受到科研氛围,从而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程耿东的这些举措,大大改善了教师队伍的面貌,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由于治校有方,2004年程耿东获得了中国首个大学校长奖——“IET教育基金大学校长奖”。
  从大学校长岗位上退下来后,程耿东先后担任了大连市科协主席,国际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学会首位亚洲科学家主席,继续在科学研究领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2020年,运用程耿东团队经十载不懈攻关研发的新型航天高承载结构及其高效优化设计技术建造的长征5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这项技术给火箭减重645公斤,不仅为单发火箭节约发射成本2000余万元,也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是我国航天强国建设征程中的一次重大胜利。
  如今已84岁的程耿东仍笃行不怠,为祖国科学技术发展做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