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星星需要抬头看见
□ 董萍
字数:1211
2025-09-03
版名:成长
晨光爬上讲台时,我总爱先扫视教室。45张稚嫩的脸庞上,藏着比星空更璀璨的光芒——只是有些光芒,需要俯身才能发现。从教12年,我渐渐明白,教育不是雕刻统一的模具,而是擦亮每颗星星独有的光泽。
前年教二年级时,小杰是全班公认的“小刺猬”。上课铃响三遍,他还在走廊奔跑;作业本上的字,像被狂风吹过的杂草;美术课上,总把颜料涂到同桌的画纸上。有次公开课,他趁我转身写板书,竟把跳绳甩成圆圈,引得后排同学窃笑。我让他回答问题,却发现他盯着墙上的钟表,小声嘀咕:“现在是10点17分,再过23分钟下课铃会响。”
这句话像颗石子投进我心里。下课后,我翻开他的作业本,最后一页歪歪扭扭记着一串数字:“周一升旗仪式用了18分钟”“数学老师拖堂 7 分钟”。我突然想起,每次小组活动计时,他总能精准报出剩余时间。
“你愿意当班级的‘时间管理员’吗?”我把一个旧闹钟递给他,“每天的课间操、自习课,都由你来提醒大家。”
他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用力点头。第二天早读课,他捧着闹钟站在讲台旁,声音虽小却很清晰:“距离早读结束还有5分钟,请大家整理好课本。”那周的班会课,我特意给他颁发了“守时小标兵”奖状。他把奖状抚平,小心翼翼塞进书包最里层。从那以后,他上课走神的次数越来越少,作业本上的数字也写得格外工整;期末数学考试,他的钟表应用题得了满分。
教育里最动人的时刻,往往发生在预设之外。去年深秋的班会课,我让孩子们用落叶拼贴画表达对秋天的理解。大部分孩子都拼出了金黄的树林,唯独小雨把枯叶撕成细条,拼出歪歪扭扭的“妈妈辛苦了”。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女孩,父母离异后跟着外婆生活,总躲在教室角落。我举起她的作品轻声说:“这是我见过最温暖的秋天,因为里面藏着一颗懂得感恩的心。”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自发的掌声。从那以后,小雨开始主动参加班级活动。元旦联欢会上,她用手语表演《听我说谢谢你》,全班同学跟着节奏轻轻哼唱。原来,每个沉默的孩子心里,都藏着渴望被听见的声音;一句真诚的肯定,就能让他们勇敢地打开心门。
记得刚教书时,我总盯着学生的错题本,像寻找宝藏的探险家,却忘了宝藏其实藏在他们亮晶晶的眼睛里。那个总在课堂上插嘴的男孩,其实有超强的逻辑思维;那个写字歪歪扭扭的女孩,朗读时总带着动人的韵律;那个上课爱摆弄尺子的孩子,能精准画出等分线段……当我们放下对“标准答案”的执念,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拼图,总有一块能拼出意想不到的风景。
放学铃响时,小杰抱着他的闹钟跑来:“老师,明天春游研学集合时间是7点45分对吗?我提前画了时间表。”阳光透过他的指缝,落在那张画着太阳和小火车的时间表上——那些曾经歪扭的字迹,如今变得工工整整。我摸摸他的头,想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育者的技巧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或许教育的真谛,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被看见的目光里,长成自己本来的模样。就像夜空不会因为流星短暂而忽略它的光芒,教室里的每颗星星,都值得我们抬头仰望。
前年教二年级时,小杰是全班公认的“小刺猬”。上课铃响三遍,他还在走廊奔跑;作业本上的字,像被狂风吹过的杂草;美术课上,总把颜料涂到同桌的画纸上。有次公开课,他趁我转身写板书,竟把跳绳甩成圆圈,引得后排同学窃笑。我让他回答问题,却发现他盯着墙上的钟表,小声嘀咕:“现在是10点17分,再过23分钟下课铃会响。”
这句话像颗石子投进我心里。下课后,我翻开他的作业本,最后一页歪歪扭扭记着一串数字:“周一升旗仪式用了18分钟”“数学老师拖堂 7 分钟”。我突然想起,每次小组活动计时,他总能精准报出剩余时间。
“你愿意当班级的‘时间管理员’吗?”我把一个旧闹钟递给他,“每天的课间操、自习课,都由你来提醒大家。”
他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用力点头。第二天早读课,他捧着闹钟站在讲台旁,声音虽小却很清晰:“距离早读结束还有5分钟,请大家整理好课本。”那周的班会课,我特意给他颁发了“守时小标兵”奖状。他把奖状抚平,小心翼翼塞进书包最里层。从那以后,他上课走神的次数越来越少,作业本上的数字也写得格外工整;期末数学考试,他的钟表应用题得了满分。
教育里最动人的时刻,往往发生在预设之外。去年深秋的班会课,我让孩子们用落叶拼贴画表达对秋天的理解。大部分孩子都拼出了金黄的树林,唯独小雨把枯叶撕成细条,拼出歪歪扭扭的“妈妈辛苦了”。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女孩,父母离异后跟着外婆生活,总躲在教室角落。我举起她的作品轻声说:“这是我见过最温暖的秋天,因为里面藏着一颗懂得感恩的心。”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自发的掌声。从那以后,小雨开始主动参加班级活动。元旦联欢会上,她用手语表演《听我说谢谢你》,全班同学跟着节奏轻轻哼唱。原来,每个沉默的孩子心里,都藏着渴望被听见的声音;一句真诚的肯定,就能让他们勇敢地打开心门。
记得刚教书时,我总盯着学生的错题本,像寻找宝藏的探险家,却忘了宝藏其实藏在他们亮晶晶的眼睛里。那个总在课堂上插嘴的男孩,其实有超强的逻辑思维;那个写字歪歪扭扭的女孩,朗读时总带着动人的韵律;那个上课爱摆弄尺子的孩子,能精准画出等分线段……当我们放下对“标准答案”的执念,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拼图,总有一块能拼出意想不到的风景。
放学铃响时,小杰抱着他的闹钟跑来:“老师,明天春游研学集合时间是7点45分对吗?我提前画了时间表。”阳光透过他的指缝,落在那张画着太阳和小火车的时间表上——那些曾经歪扭的字迹,如今变得工工整整。我摸摸他的头,想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育者的技巧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或许教育的真谛,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被看见的目光里,长成自己本来的模样。就像夜空不会因为流星短暂而忽略它的光芒,教室里的每颗星星,都值得我们抬头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