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妈妈”到“成长型家长”
□ 金梦
字数:1528
2025-09-03
版名:成长
作为教师,我常对家长说:“教育的核心是看见孩子。”赵刚老师家庭教育讲座上那张“离失败家长有多远”的清单,让我在20项标签里看到了自己——原来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教育者”,回到家也会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这份清单,成了我撕掉标签、开启“三重修行”的起点。
一、言语转向:从“否定”到“点亮”
同事总夸我对学生有耐心:在学生作品上,我会画小太阳批注“你记得霞光从粉变紫呢”;波浪线的猫尾,我会圈起来写“这尾巴像在摇,风都跟着动起来”。这些肯定,让孩子知道自己“没说出口的观察”被真切看见。
对女儿,我却判若两人。她一年级时,我总压着火气:“‘太’怎么又写成‘大’!”“书包怎么又收拾不好!”这些“怎么又”像细针扎在她心上。直到她摔下铅笔哭道:“妈妈对学生从不说‘怎么又’,为什么只挑我的错?我的画被贴在教室后墙,你都没夸过……”
女儿的话道出我的双重标准。赵刚老师说:“家长的语言有能量,批评是减法,表扬是加法。”我忽然想起给学生写满具体进步事项的成长手册,却从没给女儿列过“优点清单”。那晚,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今天主动收玩具,比昨天快三分钟;口算错两题,书写更整齐。”第二天她捏着纸条看了很久,抬头说:“妈妈,我今天还能再进步。”
如今我学会“用显微镜看进步,用望远镜看不足”。她背课文卡壳,我就说:“这一段比昨天多读对三个字,再试一次更顺。”原来孩子要的不是敷衍的“你真棒”,而是被看见的认真——这恰是我曾给学生的光。
二、行为示范:从“言传”到“身教”
赵刚老师展示的数据让我脸颊发烫:家长每天刷手机超2小时的家庭,孩子出现专注力问题的概率是其他家庭的3倍。
那段时间,晚饭后我总瘫在沙发上刷视频。她凑来问:“妈妈在看什么?”我便挥手说:“没什么,快去画画。”直到发现她偷拿我手机看动画片,我劈头责骂,她却委屈反问:“妈妈可以看,我为什么不行?”
那一刻,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在我耳边回响:“孩子的眼睛是摄像机,大脑是录音机。”我开始改变:她画画时,我铺开画纸;她读绘本时,我翻开书。她惊讶:“妈妈今天不看手机了?”我指指画板:“你画小公主,妈妈画我们家的小狗,好吗?”
改变悄然发生。如今她会主动提议:“妈妈,今天都不看手机,我们下五子棋吧。”
三、放手赋能:从“包办”到“陪伴”
赵刚老师讲述的“神童退学”案例,如警钟长鸣:那位妈妈包办一切,孩子考入名校却因生活不能自理被退学。这直击我的痛点——女儿的书桌上书本零食堆在一起,铅笔秃了也不知道削,因为她笃信“妈妈会做”。
我决定“袖手旁观”。第一次让她自己整理书包,语文书进了数学包,作业本折得像咸菜干。我咬牙没插手,第二天她因为找不到试卷大哭。晚上我蹲下问:“要不要一起想办法不丢东西?”我们合作贴科目标签,划分书桌区域。她学得慢,有时橡皮掉进桌缝急得跺脚,我安慰:“妈妈第一次整理作业,也弄混过两个班的卷子呢。”
三个月后,她不仅能收拾书包,还会在睡前把第二天要穿的袜子摆好。家长会上,她举着“劳动小能手”奖状雀跃:“这是我和妈妈一起练出来的!”我豁然开朗:所谓成长,就是允许孩子慢慢来。
身为教师,我们在家长会上告诫家长要“多鼓励、少包办”,转身却对自己的孩子斥责“你怎么这么笨”,或在孩子分享时紧盯工作群。赵刚老师的讲座,照亮了我们这些“教师家长”的“灯下黑”。
哪有“失败的家长”,不过是忘了“教育者亦是终身学习者”的普通人。孩子初为人子,我们初为父母,本就是并肩成长的同路人。最好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把“做不好”变成“再试试”。
如今笔记本上的“失败标签”已划去大半,换成了鲜活的“成长记录”。未来纵有磕绊,只要蹲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就能撕掉标签,成为他们眼中“会犯错、愿改正”的好大人。这便是为人父母与师者最动人的修行。
一、言语转向:从“否定”到“点亮”
同事总夸我对学生有耐心:在学生作品上,我会画小太阳批注“你记得霞光从粉变紫呢”;波浪线的猫尾,我会圈起来写“这尾巴像在摇,风都跟着动起来”。这些肯定,让孩子知道自己“没说出口的观察”被真切看见。
对女儿,我却判若两人。她一年级时,我总压着火气:“‘太’怎么又写成‘大’!”“书包怎么又收拾不好!”这些“怎么又”像细针扎在她心上。直到她摔下铅笔哭道:“妈妈对学生从不说‘怎么又’,为什么只挑我的错?我的画被贴在教室后墙,你都没夸过……”
女儿的话道出我的双重标准。赵刚老师说:“家长的语言有能量,批评是减法,表扬是加法。”我忽然想起给学生写满具体进步事项的成长手册,却从没给女儿列过“优点清单”。那晚,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今天主动收玩具,比昨天快三分钟;口算错两题,书写更整齐。”第二天她捏着纸条看了很久,抬头说:“妈妈,我今天还能再进步。”
如今我学会“用显微镜看进步,用望远镜看不足”。她背课文卡壳,我就说:“这一段比昨天多读对三个字,再试一次更顺。”原来孩子要的不是敷衍的“你真棒”,而是被看见的认真——这恰是我曾给学生的光。
二、行为示范:从“言传”到“身教”
赵刚老师展示的数据让我脸颊发烫:家长每天刷手机超2小时的家庭,孩子出现专注力问题的概率是其他家庭的3倍。
那段时间,晚饭后我总瘫在沙发上刷视频。她凑来问:“妈妈在看什么?”我便挥手说:“没什么,快去画画。”直到发现她偷拿我手机看动画片,我劈头责骂,她却委屈反问:“妈妈可以看,我为什么不行?”
那一刻,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在我耳边回响:“孩子的眼睛是摄像机,大脑是录音机。”我开始改变:她画画时,我铺开画纸;她读绘本时,我翻开书。她惊讶:“妈妈今天不看手机了?”我指指画板:“你画小公主,妈妈画我们家的小狗,好吗?”
改变悄然发生。如今她会主动提议:“妈妈,今天都不看手机,我们下五子棋吧。”
三、放手赋能:从“包办”到“陪伴”
赵刚老师讲述的“神童退学”案例,如警钟长鸣:那位妈妈包办一切,孩子考入名校却因生活不能自理被退学。这直击我的痛点——女儿的书桌上书本零食堆在一起,铅笔秃了也不知道削,因为她笃信“妈妈会做”。
我决定“袖手旁观”。第一次让她自己整理书包,语文书进了数学包,作业本折得像咸菜干。我咬牙没插手,第二天她因为找不到试卷大哭。晚上我蹲下问:“要不要一起想办法不丢东西?”我们合作贴科目标签,划分书桌区域。她学得慢,有时橡皮掉进桌缝急得跺脚,我安慰:“妈妈第一次整理作业,也弄混过两个班的卷子呢。”
三个月后,她不仅能收拾书包,还会在睡前把第二天要穿的袜子摆好。家长会上,她举着“劳动小能手”奖状雀跃:“这是我和妈妈一起练出来的!”我豁然开朗:所谓成长,就是允许孩子慢慢来。
身为教师,我们在家长会上告诫家长要“多鼓励、少包办”,转身却对自己的孩子斥责“你怎么这么笨”,或在孩子分享时紧盯工作群。赵刚老师的讲座,照亮了我们这些“教师家长”的“灯下黑”。
哪有“失败的家长”,不过是忘了“教育者亦是终身学习者”的普通人。孩子初为人子,我们初为父母,本就是并肩成长的同路人。最好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把“做不好”变成“再试试”。
如今笔记本上的“失败标签”已划去大半,换成了鲜活的“成长记录”。未来纵有磕绊,只要蹲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就能撕掉标签,成为他们眼中“会犯错、愿改正”的好大人。这便是为人父母与师者最动人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