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I时代,乡村教师的文字坚守

□陈常禄

字数:1663 2025-09-03 版名:成长
  当AI能在几秒内“吐出”一篇结构完整的教育论文,当智能平台自动生成精准的学情分析报告,乡村教师突然遇到了“表达危机”。作为常写工作总结的青年教师,我盯着屏幕上那些“完美”却“冰冷”的文字,忽然想起2025年4月23日的清晨——那天是世界读书日,我的第一篇教育随笔发表在《教师报》上。油墨的清香混着晨露的湿润,从指尖蔓延到心尖,这种温度,是任何AI的“速食文字”都复制不了的。
  我的文字觉醒,始于借调教育局的日子。那段时间,我常写外宣稿件、经验总结、汇报材料,渐渐发现:最打动人的,从来不是生硬的理论术语,而是乡村教室里的鲜活故事——带着朝气的课堂观察、冒着热气的教育对话、接着地气的成长故事。这些带着泥土味的记录,后来成了我打开教育表达之门的钥匙。
  直到在“读书成长吧”读到张家海老师的文章《写作,其实就是说人话!》,我才猛然惊醒:太多教师的文字正被AI悄悄“偷走灵魂”。当教育表达变成术语的堆砌和模板的复制,那些最珍贵的教育现场,便失了温度。
  怎么破局?我在乡村泥土里面找答案。
  第一锄:把读写“种”进真实的乡土
  乡村教师的读写,从来不是书房里的文字游戏,而是与土地、孩子、季节共同生长的教育实践。曾经,我的写作像秋收后散落的稻秆——零散的教学反思躺在文件夹里,像一盘散沙。直到那个暮色漫进门槛的傍晚,我跟着学生小拜走进她家墙面斑驳的土坯房,在低矮的木桌上,一张微卷的照片在相框里微微发亮,那是去年春节小拜和父母的合影。她突然吸了吸鼻子说:“如果爸爸妈妈团圆节日不回来,我们就把照片摆在这儿,筷子往他们那边挪一挪,就当一家人在团聚。”
  那一刻,我懂了:好文字不在电脑文档的框架里,而在孩子们红着眼眶说“老师,你看妈妈笑起来多好看,我和妹妹好想他们”时的颤抖里;不在教育杂志的专栏文章里,而在轩轩偷偷塞给我的纸条上,那歪歪扭扭的字写着:“老师,我昨晚梦见爸爸回来了,可醒来发现还是没有他的消息……”
  这些沾着泥土、带着露水、浸着思念的文字,才是乡村教育最本真的模样。现在的我,左手攥着记录本,右手敲着键盘,把读写“种”进乡土里——教育的故事,本就该在泥土里生根。
  第二锄:用对话“架”起城乡的桥梁
  城乡教育的差距,不仅是资源的距离,更是故事的隔阂。数字工具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文字成为城乡对话的桥梁,让乡村教育被看见,让城市智慧流进来。
  我们记录“银杏树下的阅读会”——落叶飘进书页,故事和秋风一起翻;记录“蔬菜丰收的劳动课”——南瓜、红薯带着泥土香,孩子们的笑声比果实还甜。这些带着泥土味的课堂故事,经公众号、视频号传播后,竟让城里的学校也动了起来:有的办起“校园微农场”,有的开起“阳台实验室”,还有的圈起“一亩三分地”。文字成了种子,播撒在城乡教育的土壤里。
  更为珍贵的是读写的“对话”让城乡教师共成长。在“名校+”城乡发展共同体中,在线平台打破了地域限制,乡村教师分享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设计,城市教师则用思维导图帮我们梳理逻辑;在上级征集教育意见时,我们的文字成了政策制定者的“另一双眼睛”——看见乡村教育的真实模样,也看见城乡协同发展的可能。
  第三锄:让文字“回”归教育的初心
  在这个技术狂飙的时代,乡村教师要守住“人的尺度”。AI能一键生成千篇教案,却复制不了留守儿童悄悄塞糖时的温度;能推送海量书单,却点不燃“为何而读”“为何而写”的生命追问。
  我始终记得:暴雪天阿山送小涵去医院看病的场景,他在三轮车里静静地半躺,鞋尖沾着雪花却笑得灿烂。小乐把写好的明信片夹在我的书里,说:“老师你要注意用嗓。”还有那封字迹歪扭的教师节贺信:“老师,您辛苦了。”……这些无法被量化的瞬间,才是教育的土壤。AI能计算教学时长,却算不出师生成长的重量;能优化课堂结构,却取代不了生命与生命碰撞的火花。
  读写从来不是技术的秀场,而是教育初心的映照。我们要握紧“人的温度”:读写记录共读时发亮的眼睛,收藏课堂里稚嫩却真诚的提问,见证教师用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在孩子心里播下独立思考的种子。当算法试图定义“好教育”时,我们更要用带着露水的文字,守护这些“不完美却珍贵”的瞬间,因为真实的故事,才能让教育永远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