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须解好“五题”

□王必闩

字数:1473 2025-08-31 版名:知行
  前几天,我有幸参加了第九届历史教育学术研讨会,听了两节课,初高中各一节,分别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内容相近,初高中衔接。总体而言,两节课上得很成功,教师准备充分,教学基本功扎实,达到预期效果。虽然也有个别细节需要打磨或优化,但瑕不掩瑜。活动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的思考:要想把一节课上好,须解好“五题”。
   破题。每一课都有明确的标题,正文部分还有几个小框题或小标题,编者之所以这样书写或标注,一定有他的用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课题进行认真细致的研读与追问。比如《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教师可以对课题进行剖析,如“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前后是什么关系?‘全民族’指什么?‘浴血’怎么理解?如何‘奋战’?教材中有哪些史实可以佐证?”等。通过层层设问、抽丝剥茧,课堂教学也就有了一定的思维深度与趣味性。
   主题。一般而言,每一课都有相对凸显的主题,但有时也有例外。此时需要教师依据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取舍,筛选出相对突出的主题。比如,就这两课而言,“抗日战争的胜利”自然是主题,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抗日战争胜利有何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些无疑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须知,主题明确,教学才不会跑偏。总之,确立主题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之关键环节。
   问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而具体的问题。课堂教学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若干个问题,形成问题串或问题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与内容作出相对准确而合理的解释说明,以此完成教学任务。就本课内容而言,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正面战场”?何为“敌后战场”?“东方主战场”如何理解?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若能将这样几个问题搞清楚,那么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也就能有效达成。问题如何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方法,更多的则是大胆实践,反复摸索总结。
  析题。基于现有认知水平,学生可能对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及知识点理解不了,此时需要教师对知识点作出相对权威而合理的解释。就本课内容而言,“东方主战场”是为了突出中国抗战的世界地位与世界意义;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坚持抗战,统一战线,全民动员,战略战术,根据地及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抗战胜利与民族复兴,彰显重新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对殖民地民族独立解放的支持作用等。教学中学生如何理解这些重要的已经达成共识的结论性观点,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引导与阐释。
  结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的课堂没有小结或结尾环节,即使有,也是草草了事,一带而过,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实,一节课犹如一件产品,需要经历一系列过程或环节,方能成型。为此,在相关过程结束之后,有必要进行总结与梳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对相关活动进行总结梳理与强化是意义学习的重要环节。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自我梳理与总结,形式多样,直观形象,如表格、图示以及文字提炼等均可。实践证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梳理总结,比教师包办效果要好得多。
  课堂教学虽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但一定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普适规则。课应该怎么上,怎样的课才算一节好课,还是有章可循的。教师在课堂上,倘若能解好以上“五题”,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有效,甚至优质。其实,人生的许多智慧,生活的很多可能,都藏在沉稳和从容里。不攀比,专注于自身成长;不焦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苛求,用平常心接受不完美。生活如此,课堂教学更需要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