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身学习中发展核心素养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字数:1643
2025-08-31
版名:教育理论
□ 何 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及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
由于平面图形比较抽象,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印出或描出简单立体图形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这体现了图形的认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问题1”鼓励学生想象立体图形印在沙滩上的面是什么样子的,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问题2”设计了“做一做”活动,让学生将找到的平面图形“留(描、印)”在纸上,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问题3”将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图形放在一起,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辨认图形,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三个问题从想象到认识再到辨认,从立体到平面,从具体到抽象,环环相扣,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能通过分类活动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发展应用意识。
3.能认真观察、动手操作,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乐于倾听他人的观点。
【教学过程】
播放动画
谈话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段。
师:孩子们,请看大屏幕。碧海蓝天,椰林葱茏,海鸥翱翔,海风习习。快看,谁来啦?除了淘气,还有谁?它们多开心啊!它们的脚印可能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立体图形在沙滩上玩耍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把生活经验迁移到所学内容中,有利于学生建立面和体之间的联系。
探究活动一
初步感知图形
1.让学生观察图中的立体图形,猜想它们的脚印可能是什么样的?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让学生拿出实物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圆柱,看一看,动手摸一摸,说出自己的感觉。
3.教师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图形的形状。
探究活动二
动手认知图形
1.拿出实物: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圆柱。
2.说一说:你是怎样把图形“请”下来的?(用印或者描的方式)
3.思考问题:用印或描的方法能得到哪些图形?
4.活动交流: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感悟。
5.把得到的不同图形分别描在卡片上,每张卡片上只描一张,在右下角签上你的名字。后面会展示大家的作品。
【设计意图】在“请”平面图形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充分活动,为直观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积累丰富素材。关于“请”平面图形的方法,“拓印”在学习第二单元“图形大变身”体会“面在体上”时曾经得到过强化。因此,这里重点关注“描”的方法,促进学生理解这几种图形的特征。
探究活动三
理解图形特征
1.汇报交流,展示作品。
( 1)选2组(8人)学生上台展示作品。
( 2)选2—3名学生分享自己选了什么立体图形,用了什么方法“请”平面图形,得到了哪些平面图形。
2.收集大量不同图形。
3.分类起名,理解特征。
( 1)将上述若干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类并起名。
( 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每类图形的特征是什么。(同桌互说,只要说清楚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活动辨析理解图形特征,将课本“连一连,说一说”变为动态活动。
分层练习
巩固提高
完成教材第77页“练一练”中的题目。
第1题,鼓励学生借助身边的物品先想象,再动手操作描出平面图形,体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及“面在体上”。
第2题,结合涂色活动巩固对图形的认识,直观感知图形的特征。
第3题,数图形,从不同角度体会图形的“趣”和“美”。
【设计意图】在多样化的练习中,学生再次体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重点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哪几种图形?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
如果给你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你能拼成哪些新的图形?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