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概念核心 探究分数本质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字数:2368 2025-08-31 版名:教育理论
   □崔 敏
  《分数的再认识(一)》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的第一课时,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利用直观模型,借助直观操作,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及应用,解决与分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本课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进一步系统理解分数的意义,是继续学习分数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节课与三年级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本节课,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学习奠定基础,还为后面学习分数知识奠定基础,所以这节课既要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认识“一个整体”
  1.问题导入
  以问题“1能表示什么?”导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PPT展示生活中的“1”
  如:1个图形,1根绳子,1捆绳子,1个苹果,1堆苹果……
  【设计意图】扩充学生对“1”的认识,深入理解“一个整体”,为分数意义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结合实例,理解分数的意义
  1.结合长方形,复习1/4 和3/4 ,唤起学生旧知
  教师PPT展示: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对其中1份进行涂色。
  ( 1)学生观察演示过程,说一说在图中看到的分数。
  预设1: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 1/4 。
  预设2: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 2)学生观察1/ 4 和 3/4 ,明确“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分母相同,都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
  不同点:分子不同,表示的份数不同。
  2 .3/4还能表示什么
  过渡:在这里, 3/4 表示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在生活中, 3/4 还能表示什么呢?
  ( 1)丰富素材,学生再认知3/4 。
  四个三角形的 3/4 表示什么?十二个骨头的 3/4表示什么?
  
( 2)尝试举例,说一说 3/4 还能表示什么。
  学生尝试举例说明,可以结合前面的“一个整体”来说,也可以自己尝试说。
  ( 3)学生深度辨析,理解3/4的意义。
  一个图形的……几个图形的 ……一堆骨头的……这些表示的实际意义都不相同,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小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
  3.小组合作,理解分数的意义
  过渡: 3/4 是这样,其他的分数呢?请任意写出几个分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这些分数。四人小组内交流、思考:这些分数有什么相同之处?
  3.小组合作要求:把自己写的分数讲给组内同学听;选出本组内最与众不同的分数在全班展示;想一想“这些不同的分数有什么相同之处”。
  4.归纳总结分数的意义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5.尝试应用,说一说下面每个分数表示的意思
  
  ( 1)一张报纸的2/ 5 版面用于广告宣传。
  ( 2)有专家指出,取消塑料袋无偿供2应,全国塑料袋使用量可减少2/ 3。  
  ( 3)一个图形的1/4是 。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画一画,想一想,逆向理解分数
  活动:画图形
   一个图形的 1/4 是 ,请画出这个图形。
  1.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原图形可能是什么样子?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交流
  3.小结
  不管画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只要画了四个 , 就是整体的1/4
  【设计意图】在画图形的过程中,根据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图形的一部分,画出原来的图形,由部分推知整体,从逆向思考的角度促进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四、动手操作,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活动:拿铅笔(偶数根)
  1.拿出自己所有铅笔的1/2
  2.思考问题
  为什么都是拿出铅笔的1/2结果却不一样?
  3.引导理解
  同一个分数,整体量不同,对应的部分量也不同。
  【设计意图】借助拿铅笔的活动,从相对量的角度促进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对同一个分数来说,整体数量不同,对应部分的数量也不同。
  五、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请完成课本64页的第2、3、5题。
  【设计意图】在多样化的练习中,再次体会分数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这节课,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清晰理解分数的意义。
   
  点评
  学习素材丰富多样
  本节课建构分数概念需要经历两步,首先认识什么是“一个整体”,其次进行分数意义的概括。
  在认识“一个整体”时,崔老师组织学生从一个图形、一个物体、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等角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扩充学生对“1”的认识,视角全面、理解深入。
  在概括分数的意义时,崔老师一图两用,既有单位分数,也有非单位分数。在理解实例的基础上,请学生任意写出几个分数,选出组内最与众不同的一个分数分享。在大量举例的基础上,选出代表分数,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别,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提供了可能。
   建构过程充分自主
  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崔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建构分数意义经历了充分的过程:通过看图说分数,回顾一个单位分数和一个非单位分数的具体含义;通过对这两个分数的比较,理解分子、分母表示的含义;聚焦3/4 ,丰富实例、深度辨析;以3/ 4的理解为基础,大量举例,小组交流、对比分析,全班交流、归纳概括。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充分而自主的建构过程。
  层次推进自然流畅
  本节课进行分数的再认识,教材提供的三个问题情境并不连贯,但崔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认知层次还是过渡语言,都自然而顺畅。在建构分数意义的过程中,一句“ 3/4是这样,其他分数呢?”,由个例走向更多。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之后,在尝试应用的过程中,请学生解释“一个图形的1/4是 ”,巧妙地将情境并不连续的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衔接在一起。
   (点评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任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