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
——以《静夜思》教学为例
字数:1450
2025-08-31
版名:教育理论
□李 文
探寻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特点的古诗教学策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等语文核心素养。以《静夜思》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识字导入,感受诗歌的意象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认知能力有限,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激发学生古诗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月”和“夜”,并进行组词,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看图中自然地认识生字,加深对字形的记忆,激发识字兴趣。
接下来,教师将“望月”与“望岳(杜甫)”进行对比,既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区分生字,同时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文化内涵,激发对古诗学习的欲望。
“生活是识字的大课堂。”在解释诗题的意思时,首先,教师联系生活场景提问“你在哪里见过‘静’”,巩固对“静”字的认知;其次,让学生在认识新偏旁“心”的基础上,明白“思”的意思,回忆还认识哪些有偏旁“心”的字,丰富对同偏旁字的积累;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浓缩的特点,了解诗歌丰富的意象,为学习古诗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以随文识字为主,多种识字方法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文识字为主,多种识字方式融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学生读完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后,教师提问:“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根据汉字结构特点,让学生相互交流,降低识字难度,提高识字效率。接着,结合课本图片,教师进行提问:“诗人在床前看到了怎样的月光?”学生看图片直观感受后,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在读到第二句“疑是地上霜”时,教师让学生对难字“疑”直接进行组词识记,告诉学生它的意思并不是“怀疑”而是“好像”。对于“霜”字,教师可让学生复习已学课文《春夏秋冬》,通过对比图片,直观感受“月光”与“霜”的相似之处,体会诗人为什么把月光比作霜,明白第二句诗的意思。
在读到最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让学生做一做“举头”的动作,并在诗中找出反义词“低头”。对于“低”字,用字理识字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下面的点指“提的重物”,加深其对易错字字形的记忆。对于“故”字,让学生先认识新偏旁反文,并与折文区分记忆。对于“乡”字,运用字理识字法进行教学,展示其演变过程,既让学生直观感受汉字的变化,加深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了解,又深入感受此时诗人的孤独心境,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以读代讲,培养思维能力
研究发现,让诗歌与孩子们成为好伙伴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读。在本节课中,学生边读边识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在熟读成诵中,感受古诗意境;在一遍遍有目的、有层次的朗读中,学生体会到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思维能力、审美能力。
四、拓展积累,培养语言文字运用和审美创造能力
在古诗教学中,小学低年级的素养训练目标是积累与感受。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从识字入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建立语言文字和自己生活体验的密切关联,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补充《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泊船瓜洲》中以“月”寄相思的名句,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感受诗人以月寄相思之情,将语言文字运用与审美创造融为一体。
总之,古诗词教学应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基于学段目标,落实对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和不断探索的方向。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大庆路小学)
探寻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特点的古诗教学策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等语文核心素养。以《静夜思》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识字导入,感受诗歌的意象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认知能力有限,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激发学生古诗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月”和“夜”,并进行组词,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看图中自然地认识生字,加深对字形的记忆,激发识字兴趣。
接下来,教师将“望月”与“望岳(杜甫)”进行对比,既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区分生字,同时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文化内涵,激发对古诗学习的欲望。
“生活是识字的大课堂。”在解释诗题的意思时,首先,教师联系生活场景提问“你在哪里见过‘静’”,巩固对“静”字的认知;其次,让学生在认识新偏旁“心”的基础上,明白“思”的意思,回忆还认识哪些有偏旁“心”的字,丰富对同偏旁字的积累;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浓缩的特点,了解诗歌丰富的意象,为学习古诗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以随文识字为主,多种识字方法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文识字为主,多种识字方式融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学生读完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后,教师提问:“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根据汉字结构特点,让学生相互交流,降低识字难度,提高识字效率。接着,结合课本图片,教师进行提问:“诗人在床前看到了怎样的月光?”学生看图片直观感受后,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在读到第二句“疑是地上霜”时,教师让学生对难字“疑”直接进行组词识记,告诉学生它的意思并不是“怀疑”而是“好像”。对于“霜”字,教师可让学生复习已学课文《春夏秋冬》,通过对比图片,直观感受“月光”与“霜”的相似之处,体会诗人为什么把月光比作霜,明白第二句诗的意思。
在读到最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让学生做一做“举头”的动作,并在诗中找出反义词“低头”。对于“低”字,用字理识字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下面的点指“提的重物”,加深其对易错字字形的记忆。对于“故”字,让学生先认识新偏旁反文,并与折文区分记忆。对于“乡”字,运用字理识字法进行教学,展示其演变过程,既让学生直观感受汉字的变化,加深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了解,又深入感受此时诗人的孤独心境,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以读代讲,培养思维能力
研究发现,让诗歌与孩子们成为好伙伴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读。在本节课中,学生边读边识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在熟读成诵中,感受古诗意境;在一遍遍有目的、有层次的朗读中,学生体会到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思维能力、审美能力。
四、拓展积累,培养语言文字运用和审美创造能力
在古诗教学中,小学低年级的素养训练目标是积累与感受。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从识字入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建立语言文字和自己生活体验的密切关联,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补充《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泊船瓜洲》中以“月”寄相思的名句,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感受诗人以月寄相思之情,将语言文字运用与审美创造融为一体。
总之,古诗词教学应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基于学段目标,落实对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和不断探索的方向。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大庆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