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交织处四季入华章

——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的意境浸润与语言“生长”路径

字数:1481 2025-08-31 版名:教育理论
 
   □张红娟
  基于群文阅读教学框架,本文从“意境探寻、语言转化、文化传承”三个维度,探讨如何通过意象对比、可视化工具应用、诗画转化等策略,实现学生审美鉴赏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协同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研究表明,群文阅读的文本集群建构能激活古诗教学的育人价值,为小学语文意境与语言教学提供实践路径。
   一、古诗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定位
  古诗群文阅读将单篇古诗转化为文本集群,通过主题关联、意象对照形成诗意认知网络,既呼应新课标“整合信息、比较阅读”的要求,又为古诗教学中“意境浸润”与“语言生长”双重目标的达成提供实施载体。五年级语文教材“四季之美”单元中《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诗以“清幽、寂寥、苍茫”的风格,勾勒出自然时序与人文情感的交织图景,适合以群文阅读策略开展教学。
  二、诗心映四季:群文阅读的意境建构机制
  1.意象矩阵:四季诗境的符号解码
  王维以“明月、松、清泉”构建《山居秋暝》夏夜的“空灵澄澈”;张继用“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铺陈《枫桥夜泊》秋夜的孤清愁绪;纳兰性德以“风、雪、更鼓”凝结《长相思》冬夜的苍茫乡思。三类意象矩阵形成视觉化符号系统,为学生提供可感知的审美切入点。
  2.对比阅读:情感图谱的多维建构
  在课堂中,教师可借助“意象梳理表”“情感对比图”,引导学生建立文本关联。如将《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与《枫桥夜泊》“夜半钟声”并置,让学生感知“声音意象”的情感张力——前者是“烟火生机”,后者是“寂静愁绪”。此对比帮助学生构建“诗意调色盘”,掌握情感辨识方法。
   三、妙笔绘春秋:语言生长的实践转化路径
  1.诗画互译:从符号到意象的视觉转化
  在“古诗配画”中,学生将文本转为视觉表达:为《山居秋暝》作水墨长卷,以留白表现“空山新雨”;为《枫桥夜泊》设计水彩画,用深蓝晕染呈现秋夜朦胧。此转化非简单图文对应,而是对“诗眼”(如“照”“流”)的视觉化再创造,形成“图像化诗歌笔记”。
  2.创意写作:从经典模仿到语言创新
  在写作中,学生将古诗意象进行现代转译,如仿写“春日之美,美在燕剪柳,暖在风拂花”,既借鉴王维“以动写静”,又融入当代观察。创作遵循“意象提取—结构模仿—情境重构”路径,使学生在自然意象、愁绪表达、时空叙事中掌握诗歌语言规律,实现从“积累”到“创造”的质变。
  四、诗教传薪火:文化传承的深度浸润策略
  1.古今对话:构建季节书写的时空谱系
  引入《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等不同时代诗篇,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发现:自先秦以来,中国人对季节的书写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此谱系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时空隔阂,使学生认识到古诗季节意象是民族情感表达的历史延续。
  2.价值渗透:在审美体验中建构文化认同
  学生融合《山居秋暝》的“自然之趣”、《枫桥夜泊》的“生命感悟”、《长相思》的“思乡情怀”,认知已超越文本,触及中华民族“乐山乐水”的审美品格与“忧乐天下”的精神内核。在“我的四季诗”创作中,“夏蝉唱碎浓荫,蛙声驮起月光”,既延续古典意象传统,又注入现代生命体验,是文化传承的创造性转化。
  五、群文阅读视域下古诗教学的范式创新
  古诗群文阅读通过“意境、语言、文化”三维联动,构建螺旋上升的教学模型:意象对比是意境建构的认知基础,诗画转化是语言“生长”的实践桥梁,古今对话是文化传承的关键路径。当诗画交织、传统与现代共鸣,语文教学就实现了“以文化人”的深层目标。未来可拓展古诗群文阅读的文本边界,引入不同地域、艺术形式的主题作品,使古诗教学成为连接文学、艺术与生活的文化纽带,绽放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光彩。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城关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