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丧失意义感的学习

□王彬武

字数:4061 2025-08-31 版名:理论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很多人乐观地认为,技术会让教育变得更能满足不同人的学习需求。然而,人工智能会不会让教育变得更好,并不由技术本身决定,而是看技术能不能改变现代学校教育那些与生俱来的固有缺陷。
  现代学校教育体系最深的痛,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丧失意义感,制造大量的学习失败者。
   一
  弗兰克尔的“意义意志”理论揭示出“人是被寻找意义的意志所驱动的”这一命题,是对哲学的重要贡献。
  寻找意义是人的本质。日本有个精神科医生叫泉谷闲示,他的《无意义的意义》一书中说“人类是唯一一种如果无法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就很难活下去的动物”。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唤醒青少年内在的惊奇感,让他们在面对浩瀚知识和世界奥秘时,不断追问“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何置身其中?”。
  可以说,丧失意义感的学习是现代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偏离人类教育目标的学习,是虚假的学习,是短视而功利的学习。
  然而,现实中大量的学生表现出学业倦怠、目标模糊、动力缺乏、价值感弱化的“空心病”,成为现代教育最深的痛。
  北京大学副教授、精神科医生徐凯文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北京大学一年级新生(含本科生和研究生)中,30.4%的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的厌恶或意义缺失,40.4%的个体陷入人生无意义的心理困境。这些来自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年轻人,虽然成长过程一路顺利,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这一严峻问题印证了比弗兰克尔“意义意志”理论更隐蔽的表现,当生存不成问题时,意义的消散反而更加无形。
  学习意义感的丧失,不仅是中国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年世界发展报告学习实现教育的愿景》,对20多个国家的教育调研考察,发现世界各国不断增加的教育投入,与教育结果形成强烈反差的现象。各地区普遍提升的入学率并未转化成学生优质的学习体验和令人满意的学业结果;较大的教育投入并未带来相应的教育质量提升。报告指出“上学”和“学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上学并不等于学习,学生即使在学校里并不代表他们在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在获取知识,有效学习。
  
  丧失意义感的学习究竟有什么危害?
  一是资源浪费。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不会忽视教育在社会公平、人力资本、文明进步和综合国力方面的重要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发展主导社会经济,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只有不断向产业科技生产前沿移动,占据全球价值链上技术、价值更高的优势位置,才会有发展优势,教育水平与人的发展方式会直接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按照世界银行《 2018年世界发展报告学习实现教育的愿景》调查的结果看,把上学与学习区分开来,国家大量的教育投入并没有变成真正的学习结果,看似教育普及程度、条件保障都改善了,但真正的学习没有发生,那就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不仅是国家投入资源的浪费,也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是创新弱化。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教育是基础。丧失意义感的学习,是短视、功利、盲目的学习,只关注当下的学业成绩,追求速成化的结果,过于关注一时的成败,创新所要求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以及持续性的学习兴趣,都被湮没了。即使从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看,如果学生只看到学习要达到的学历门槛和市场价值,技能的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便会伦为空话,良好的职业文化和社会风尚更难以形成。工业化思维塑造了一种社会观念:人们普遍认为青少年必须按照成年人设计好的路径成长,个人的选择让位于随波逐流和集体无意识。一个人没有选择地学习,便不会产生意义感,学习失去意义感,就谈不上创新;一个社会缺乏意义感,创新也不可能持久。
  三是道德退化。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道德本身就是意义感的体现,是对现实利益的超越。如果一个人只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则很难过上有德性的生活。道德建立在意义感之上,今天社会道德的滑坡在一定的视角下看,应该是那些理想、信念、责任等意义感普遍丧失的结果,我们不可能指望一群“空心人”“巨婴”能够形成多么高的社会道德。在一个功利化严重的世界里,意义感成为稀缺的东西。学生的学习丧失意义感,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水准。
   三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那就是在工业化思维下,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被严重忽视,让学生的学习与他的生活和成长需要相割裂,大量的教育投入,得到的却是难以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确立之前,无数有思想的头脑就敏锐地觉察到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认为学校教育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无法针对儿童个体特点因材施教,他所主张的“绅士教育”,就是在家庭中根据儿童天性、兴趣制订培养方案。法国思想家卢梭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反对教育对人性的压抑,强调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爱因斯坦就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最激烈的否定者。他认为学校过度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使教育沦为“制造顺从劳动力”的机器。
  20世纪60到70年代,以伊万·伊利奇为代表,在美国掀起了对现代学校制度更加激烈的批判浪潮,他们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去学校化社会”的设想,认为随着工业生产方式的衰退,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垄断服务机构也应该随之消亡。他们认为现代学校教育中一些看似常识的观念隐藏着很深的社会问题。现代学校教育以其严格的科层制生产大批社会底层民众,学校对学生的强制性改造和压迫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而学校制造的社会迷思在掩盖其强制改造的不合理性的同时,还让人们以为这种不平等是理所当然的。“学校消亡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埃弗雷特·赖默认为,学校的制度化带来的专门化,不仅使学习变得更加艰难,而且使学习的结果也日益脱离生活,因而失去其根本的意义。在学校教育中,“通过课程化的学习,我们知道如何对我们自己和他人进行知识的测量、评估和排名,而真实生活的经验却日益匮乏”。这也许就是现代学校教育使学习丧失意义感的一种诠释。
  “学校消亡论”的设想是通过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的资源网络,构建“人人自导学习”的社会,使教育回归生活实践,最终形成“无学校的文明”。这一设想在20世纪60到70年代提出是相当超前的,也是十分激进的。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现有学校教育教学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变革和人的发展,如何推动学校教育更加人性化,如何使学校教育更贴近人的自由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他们对学校教育制度种种弊端的深刻反思和揭示,无疑具有重要的独特思想价值。
   四
  人类执着于学习和教育,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不断研究学习问题,探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已经深深嵌入到现代社会中,短期内不可能出现“学校消亡”的社会,也不会出现“无学校的文明”。在这种宿命中,我们该如何拯救学习的意义感?
  我们必须面对现代学校教育的桎梏,把唤醒学习意义感作为对抗教育沉疴的一剂药方。
  让教育无限靠近学生的生命生活。把教育与学生生活生命相割裂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原罪”,离开生活的教育必然是无趣的、枯燥的,难以孕育出学习的意义感。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教育最本质的表达。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始终追问一个问题:我们驱使学生无休止地学习,对他的生活和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要超越分数与升学的思维局限,让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关联,必须让今天具体的学习与可能的未来建立联系。学习与更广阔的生命意义有了联系,才能避免沦落为枯燥的折磨,才能孕育出内在的满足感和持久的热情。
  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弗兰克尔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这句话体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光芒。我们要始终告诫学生,学习必然会遇到失利、失败的挫折,必然会承受升学、竞争的压力,必然要面对重复、枯燥的训练,面对太多的无法选择,去选择态度自由。要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和直面问题的勇气面对真实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用专注、行动对抗无意义的学习,也允许学生表达认知的困惑和内心的脆弱。积极的态度会超越所有的困难,让努力变得有意义。
  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责任者。意义疗法特别强调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责任。对自己行为的负责,是人的尊严和能动性的体现。现代学校教育把学生的学习当成必须高度控制的活动,学生忘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放弃学习的责任,也不会发现学习的意义感。意义感不是硬性的灌输,而是唤醒,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是不可速成的。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自己“发酵”出意义的环境,也许我们更需要进行系统的教学范式的变革。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似乎乐观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学习的自主性更强。然而我们必须警觉,两三百年来形成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一种管理方式,而且还有它背后的一套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念,让学习丧失意义感的是观念与制度、技术与方法共同造成的,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基本假设,人工智能看似让教学的方法更高效、过程更可控、诊断更精准,只不过是用技术强化了原有的教学环节,会让学习陷入更深的“内卷化”消耗中,而不是对学习的拯救,对人的解放。教育是最顽固的抵抗技术的领域,印刷机、电视机、互联网没有改变教育的形态,函授大学、电视大学、慕课大学都没有改变教育传统方式。意义感不仅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也是人与机器的区别,改变教育,还是要从人的解放与自由出发,剔除那些抑制人性的观念、方法和制度。
  人工智能带来旧时代的落幕,新时代的开启,在社会转型变革过程中,如果教育组织形式及其背后的观念没有发生改变,教育将会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绊脚石”。
  拯救学生无意义感的学习,还得回到弗兰克尔的思想洞见: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人类精神依然可以找到星光;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们遭遇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回应;我们永远拥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这是人类尊严不可剥夺的堡垒,也是我们活出生命深度的关键。生命的意义不是被发现的,而是在每个当下通过我们的选择、行动和态度被创造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