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闲置校舍如何服务于和美乡村建设?

蓝田,让闲置校舍“变废为宝”

字数:1669 2025-08-27 版名:视点


由普化镇陈家滩村闲置校舍改造而成的方若·谷仓集民宿
  本报记者 孙永涛
  在调研采访中聚焦乡村振兴壮阔图景,在践行“四力”中感受新时代伟大变革。8月12—15日,在陕西省记协“田野大讲堂”学习实践活动中,记者一行深入西安市蓝田县乡村振兴一线采访调研,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聚焦县域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创新做法。
  地处秦岭北麓的蓝田县,近年来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阶段,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通过强基础、育产业、树乡风等举措,探索打造了乡村振兴的“蓝田样板”。
  随着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在出生人口下降和县域村组合并、学校布局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很多闲置校舍、废弃校园。如何有效盘活这些闲置资产、让它们服务于和美乡村建设,各地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蓝田,乡村废弃校园、闲置校舍被有效利用变身为“网红打卡地”,进而实现村集体有收益、村民分红务工双增收,探索出了一条闲置资源变成“增收资产”的特色发展之路。
  记者在蓝田县普化镇陈家滩村看到,两处曾经的小学校舍被改造成乡村民宿,原本杂草丛生的校园蝶变为游客品茗休闲的乐园,既提升了村容村貌,又带来了集体收益。
  走进秦岭脚下的方若·谷仓集度假民宿,宁静质朴的现代田园气息扑面而来。谁也不会想到,这家民宿的前身为废弃学校,改造时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基本布局:以前的三层教学楼被作为住宿区域,设计改造成了13间客房,分为稻田景观浴缸套房、稻田景观大床房、稻田景观双床房、浴缸亲子房4种房型,整体可容纳28人,能够满足不同客群的住宿需求;校园里的其他建筑被适度改造成餐厅、咖啡吧、休闲露台、庭院泳池等,住客可以在这里尝特色农家菜、享悠闲下午茶,充分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
  另一家名为“水麓蓝山”的园林式民宿,丝毫看不出是在闲置学校旧址和原村委会办公场所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我们聘请专业设计人员对园区进行规划,在深挖区域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有房舍的外立面改造、内部空间的重构、设施的重置以及庭院的美化绿化亮化,使得项目整体与附近的水陆庵文化景区及秦岭生态空间协调一致,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美。”该民宿负责人韦战国说。
  据了解,在借鉴学习其他地方成熟做法并结合本地乡村振兴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两年前,陈家滩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变废为宝”——尝试引资盘活两处闲置(废弃)校园发展民宿产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一决策为陈家滩和美乡村建设带来了村容村貌方面的大提升,又通过发展休闲产业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让全体村民从中受惠。”陈家滩村有关负责人说。
  在蓝田县,闲置(废弃)校舍被有效利用并深度开发为休闲产业,陈家滩村不是孤例。位于白鹿原东部的前卫镇将军村,因“鹿原秋霁”盛景和紧邻白鹿原影视城,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游客休闲观光。在村中心位置,一家名为凫咖啡的店铺格外醒目。这里之前是村小学旧址,校舍闲置多年。和美乡村建设启动以来,将军村立足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在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过程中,把旧房子改造为不同类型的民宿以解决游客的吃住问题,同时把闲置校舍、校园综合改造利用,发展咖啡、露营等休闲业态。
  “我们在改造旧校舍的过程中,保留原有土坯房结构,通过更换木柱、加固土墙等方式进行修复,同时升高屋顶、增设玻璃幕墙,打造通透的现代空间,让旧校舍的斑驳土墙与现代设计形成鲜明对比,兼具历史感与时尚感。”凫咖啡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春季整体改造完成后,为了更能体现“在地化”,店名以旧村名“凫峪”中的“凫”为正式名称对外营业。

 在前卫镇将军村闲置校园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凫咖啡院内

  如今的凫咖啡院子里,既有由教室改造而成的室内休闲区域,又有借助原有建筑物搭建起的三处观景平台,兼具村民议事场所,另外还设置了专门的农产品直播室,成为深受大家欢迎的“新乡村会客厅”。
  对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一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村如今被弃用的大部分校舍系早年间村民集资所建,除个别产权归县级教育部门外,这些被闲置的资产产权归村集体(全体村民)所有。在和美乡村建设的当下,盘活利用它们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蓝田县的做法很有借鉴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