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商洛:乡村小学来了大学生支教团队
□张晨悦
字数:2221
2025-08-27
版名:视点

植物专题特色课程授课现场

湘河镇中心小学学生参与干花制作
“我知道,植物朝阳的叶子更茂盛!”“植物的根会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
前不久,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湘河镇中心小学的一堂特色课上,当授课的“老师”问及植物生长相关知识时,孩子们热烈的回答声响彻暑期里安静的校园。
7月12日,南京大学10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这所乡村小学,开启为期15天的暑期支教活动。他们为当地42名三至五年级学生量身打造“定制化”课程,用青春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
湘河镇地处商南县城东南部,位于陕豫鄂三省交界处。“来之前我们就和学校充分沟通,如今的乡村学生,需要的不再是照本宣科的知识灌输,而是能打开眼界、激发潜能的素质教育。”南京大学“宁韵商山”支教团队队长成诺告诉记者。为实现“精准施教”,团队精心设计了涵盖传统文化、科技启蒙、美育素养和实践拓展四大板块,共104个课时的专题教学。课程打破传统课堂单向输出模式,采用情境式、互动式教学,让抽象的素质教育变成可触摸的日常生活。
在以植物为元素的融合教学中,支教团队成员黄文慧从文化感知到理论学习,再到动手实践,为孩子们铺就了一条探索美、创造美的路径:在“走进自然体悟花香”课堂上,她从中国花卉文化讲起,详细解读“中国传统十大名花”的内涵,还搭配“寓意连连看”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轻松牢记知识;在“不止红黄蓝”课程里,她讲解“色彩三要素”“六大平衡法则”等色彩搭配基础知识,并用生动案例示范引导,在孩子们心中激起灵感的涟漪;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长夏永不凋落”课成为孩子们大显身手的“秀场”——他们带着对色彩的理解、对花草的喜爱,将自然与美学的感悟一点点融入干花书签制作的过程中,亲手留住夏日美好。
团队成员柏子言则以一场“植物探险”邀请,拉开植物探究课程的序幕:收到“银杏姐姐”“三叶草弟弟”的趣味邀约后,学生们争相分享熟悉的校园植物,课堂氛围瞬间活跃。柏子言在黑板上勾勒出一棵苹果树,随即引出植物的组成奥秘——从扎根土壤的根、支撑植株的茎,到进行光合作用的叶,再到绚烂的花、饱满的果实和孕育希望的种子,植物六大器官被逐一清晰介绍。有了理论知识铺垫,学生们在实践环节分组行动,在校园里寻找卡片上标注的植物,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植物的认知。活动尾声,柏子言以植物生长过程视频为背景,引导孩子们围绕“生命成长”展开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生命的力量与美好。
支教团队成员王艺潼擅长绘画,她将这份热爱融入支教活动。水粉画特色课上,她以色彩“猜猜乐”趣味开场:“红色加黄色会变成什么?黄色加蓝色又有什么惊喜?”随着示范画作中细腻晕染的天空、笔触灵动的卡通形象逐一呈现,孩子们纷纷凑近观察,不时发出惊叹。灵感涌动间,他们拿起画笔,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化作斑斓色彩,在画纸上尽情绽放。“孩子们的创造力太让我惊喜了,他们的奇思妙想让我真切感受到‘教学相长’的意义。”王艺潼感慨道。
在户外生存技能课上,支教团队成员周彻结合商洛“峰峦叠嶂、山水相连”的地域特点,通过荒野求生视频引入野外生存“四大法宝”。课堂瞬间变成热闹的户外生存技巧分享会:“迷路要找小溪”“肥皂水能缓解蚊虫叮咬的不适感”“放大镜可以生火”……在互动交流中,孩子们不仅学到实用知识,更锻炼了观察、思考与表达能力。“湘河镇地理位置特殊,平日里孩子们接触野外的机会较多,这些知识能帮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看到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互动的样子,我就知道课程设计 找 对 了 方向。”周彻说。
团队成员江奕旸平时常活跃于各类科技实践活动,此次支教,他为乡村少年带来了生动的科技启蒙课。课堂上,他结合生活中常见的AI应用,引导孩子们思考“什么是人工智能”。当孩子们看到AI通过观察大量照片归纳出猫的特征,甚至能从“噪声图”中逐步还原出完整画面时,眼中满是求知的光芒。“AI课堂太神奇了!”湘河镇中心小学学生刘孟伟兴奋地说,“我总在想接下来AI还能做什么,眼睛盯着屏幕完全挪不开,不知不觉就沉浸其中了。”
支教团成员还化身“全能小导师”:他们带领乡村学生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导孩子们在Scratch编程、趣味化学实验等科技课程中大胆探索;同时,借助家乡分享会、剧本演绎等活动,指导孩子们在当众表达与团队协作中提升综合能力。
“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一系列特色课程,不仅丰富了我校学生的暑期生活,更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湘河镇中心小学校长李立表示,如今孩子们变得敢提问、爱思考,“心里像种下了一颗有韧性的种子,相信未来定会破土参天。”
日常教学之余,支教队员还通过家访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故事。有个平时总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在支教队员韩俊哲的书法课上却主动坐到前排,提交的作品笔锋工整、完成度极高。“家访时我们才知道,他课余喜欢写写画画,只是在常规学习中不够自信。”成诺说,这个发现让团队成员更深刻地明白: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闪光点,需要用耐心去倾听、去发掘。
短暂的支教活动渐入尾声。这些天,对秦岭腹地的山区学生而言,是一段充实又快乐的暑假时光;对南京大学支教团队成员来说,也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感悟:“来之前,我们把自己当作‘给予者’,但真正走进课堂才发现,我们也是‘收获者’——乡村学生弥足珍贵的好奇心、课堂上迸发的创造力,都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教育的本质。”
“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仰望星空的眼界和敢于提问的勇气。”成诺说,希望这些课程能像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乡村孩子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让他们未来既能勇敢走向远方,也能记得“为何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