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春秋假落地需要教育突围

□关东客

字数:1036 2025-08-27 版名:声音
  暑假前,广州市教育局明确:鼓励探索中小学春秋假,于开学前报市教育局备案。开学在即,记者调查发现,全市响应春秋假的学校寥寥,大部分学校仍在观望。(8月24日《羊城晚报》)

  教育部门鼓励中小学放春秋假,可大部分学校选择观望——一项充满善意的政策,却在落地时遭遇“寒流”,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春秋假并非新鲜概念。国内多个城市已有试点,国外实行春秋假制度的国家更不在少数。中小学放春秋假,既能避开旅游高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走进自然、接触社会;也能调节长学期压力,实现张弛有度;还能丰富假期组织形式,突破传统寒暑假的单一模式。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中小学春秋假“遇冷”,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校教学进度压力如山。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学业成绩仍是硬指标,校际竞争依然激烈。减少上课时间意味着教师要调整教学计划、压缩课程内容,这对许多学校来说是难以承受之重。其次,家长安置难题待解。双职工家庭如何安排孩子“突如其来”的假期?托管服务能否及时跟上?这些现实问题不解决,学校难免担心好事变坏事,引发家长抱怨。最后,安全责任重如泰山。学生放假期间的安全谁来负责?学校是否要承担额外风险?这些担忧,无不折射出当前教育生态中的深层困境。
  春秋假遇冷,表面看是学校积极性不高,实质却反映了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典型症结:单项政策突破难以撼动整体系统,缺乏配套支持的创新举步维艰。
  教育改革从来不是孤立工程,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春秋假要想从纸面走向现实,不能只靠一纸“鼓励”,更需要一系列配套支持。教育部门应当考虑出台相应指导方案,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比如,是否可以建立弹性学时制度,允许学校在不减少总学时的情况下灵活安排假期?能否推动建立社会化的假期托管体系,切实解除家长后顾之忧?是否可以明确假期安全责任划分,让学校能够放下包袱大胆尝试?
  同时,我们应认识到,任何改革都需要一个被接受、被适应的过程。当下多数学校选择观望,某种程度上也是理性决策。让一部分学校先试起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或许比“一刀切”全面推开更加务实。杭州、北京等地的试点学校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些案例值得参考借鉴。
  教育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浪漫旅行,而是不断调试、平衡、优化的漫长过程。春秋假的“遇冷”,不是改革的终点,而是思考如何更好推进改革的起点。当我们的教育管理更加精细、配套支持更加完善、社会共识更加凝聚时,春秋假或许就能水到渠成,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美好体验,而非学校不敢接手的“烫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