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绩点教育该回归“育人”本质

□丛莲

字数:1132 2025-08-27 版名:声音
  据中国教育在线报道,7月25日,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在校内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引发热议。通知明确,从2025级学生起,本科各类学业评价停用绩点,课程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等级制不换算成绩点),同时取消指导性课程优秀率指标。(7月26日光明网)

  当“3.9的绩点能否保研”成为宿舍夜谈的核心议题,当学生为刷分反复选修“水课”,当实验室的灯光只为“加分项”而亮——这种被绩点绑架的教育生态,终于在北大的改革中迎来松动的契机。全面取消绩点的举措,不仅是对评价体系的技术性调整,更是一场直指教育本质的深刻革命,预示着高等教育将从“标准化生产”转向“个性化生长”的新范式。
  “绩点至上”已成为高等教育顽疾。在“一分定优劣”的评价体系下,选课沦为功利博弈——给分宽松的课程“秒空”,内容精深但考核严格的课程无人问津,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碎片化,学分虽满却难成系统思维。更严重的是,绩点束缚了探索精神:理科生因绩点压力放弃旁听哲学课,社团负责人为保排名搁置活动。这把丈量分数的精密尺子,难以衡量创造力与人格的深度!
  北大改革以“多元坐标系”打破“单一分数线”桎梏。新评价体系引入课程挑战度、学术潜力、社会实践等多维指标:文科生跨学科选修量子力学的尝试,支教学生的服务时长与反思报告,都将成为重要考量。这种转变拆除了教育“单行道”,为学生在科研、公益、艺术等领域开辟多元发展路径。正如参与改革研讨的教授所言:“我们追求的不是‘完美绩点’,而是‘完整的人’。”
  教育生态的重塑,核心在于师生关系转型。过去教师被调侃为“绩点批发商”,评分松紧直接左右课程热度;如今随着分数不再是唯一导向,课堂重归知识探索本质。教师得以大胆开设前沿交叉课程,无需顾虑因严格评分流失学生;学生提问也从“考试重点是什么”转向“理论如何应用”。试点院系数据显示,取消绩点后,课堂讨论时长增加40%,课后科研小组自发组建率提升近两倍,“去功利化”氛围正让大学重焕学术纯粹性。
  当然,改革引发的“公平性”拷问不容忽视:多元评价是否会催生寻租空间?缺乏量化标准如何确保客观公正?这些质疑实则指明,取消绩点仅是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的开端。可借鉴国外“叙事性评价”,以具体事例记录学生成长轨迹;或引入“同行评议”机制,整合多学科教师视角。重点在于建立“过程可追溯、标准可解释、结果可复核”的保障机制,让评价既突破分数局限,又守住公平底线。
  北大的探索,其意义早已超越一所大学的范畴。当“不唯分数”成为共识,中学教育或许能少些刷题内卷,职业教育的价值会被重新审视,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也将更加多元。毕竟,教育的终极使命,从来不是培养“绩点机器”,而是让每个灵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节奏——这或许正是北大改革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