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选调岂能靠“逼”

□黄宗跃

字数:1052 2025-08-27 版名:声音
  近日,有网友在“问政江西”上反映,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公布的教师选调录取名单中,部分考生成绩在10分以下,却能录取为农村初中教师。8月15日,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说明:据调查,因农村初中比农村小学的教学任务相对较重,部分参加考试人员不愿到农村初中任教,在当天上午的农村初中教师遴选考试中消极应对,有的故意放弃答题,导致出现30分以下甚至10分以下的异常分数情况。(8月15日《湖南日报》)

  教师选调本应是合理调配资源的桥梁,如今却成了“逼人就范”的枷锁,这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教师意愿,更与教育政策背道而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加强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而早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 2010—2020年)》就提出,建立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2014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更明确“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永新县虽从2015年就推行轮岗,却仍靠“考试”调配师资,是否说明轮岗机制已形同虚设。此外,当地把农村优秀教师选调到城区,既加剧了“村校空、城校挤”的失衡,也违背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 要求——当农村学生发现“好老师都被调到城里”,教育公平的根基难免动摇。
  “逼人就范”的后果,最终会转嫁到教育质量上。那些被迫赴任的老师,可能带着抵触情绪应付工作;而真正愿意扎根农村的人才,反而可能因这种畸形的选拔机制被挡在门外。农村孩子本就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困境,如今连教师队伍的“心气儿”都被挫伤,城乡教育差距只会越拉越大。更严重的是,这种操作透支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信任——当“低分也能上岗”成为现实,人们难免会质疑:教育选拔的底线在哪里?
  破解困局,关键是把“逼人去”换成“吸引人来”。一方面要让轮岗机制真正运转起来,按照《教 育强 国建 设规 划纲 要( 2024—2035年)》要求,结合学生数量变化动态调配师资;对跨学段调动的教师,可要求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并进行考核,而非搞“捆绑考试”。另一方面要实打实提高农村岗位吸引力,比如,增加薪资补贴、优先评优评职、改善教学设施,切实解决轮岗教师的后顾之忧。只有让农村岗位从“没人愿去”变成“值得选择”,才能让教师心甘情愿地投入,让农村教育真正有奔头。
  教育的核心是“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唯有尊重意愿、改善条件,才能让农村学校真正留住人、留住心,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这才是教师选调应有的温度与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