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班主任减负比撤岗更务实

□王军荣

字数:1112 2025-08-27 版名:声音
  近日,关于班主任存废的讨论正引发教育界深刻反思。当宁波鄞州区试点取消班主任推行全员导师制,与北京十一学校走班制改革形成呼应时,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教育改革的要害不是简单撤岗,而是重构育人体系。(8月24日《人民教育》)

  中小学真能取消班主任岗位吗?这个“灵魂拷问”始终萦绕在教育领域,从现实情况来看,取消的可能性极小。一方面,中小学生确实迫切需要班主任的引导与陪伴。2024年,某地教育部门开展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显示,当遭遇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问题时,62.3%的学生首选向班主任倾诉,这一比例显著高于向任课教师倾诉的18.7%和向家长倾诉的15.2%。另一方面,从学校管理角度而言,也需要借助班主任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实现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由此可见,相较于“取消班主任岗位”的思路,减轻班主任负荷更务实,也更具现实操作意义。
  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任务繁重吗?答案不言而喻。正因如此,中小学里不愿担任班主任的教师不在少数。部分教师为评职称,不得不承担班主任工作——因为班主任任职年限是评职称的硬性条件;可一旦评上职称,许多教师便不愿继续担任班主任,能推则推。事实上,担任班主任不仅意味着超长工作时间,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显著影响:不少班主任的身体状况欠佳,甚至患有多种慢性疾病。
  相较于“取消岗位”的尝试,减轻班主任负荷需抓住关键,从多方面精准发力:首先,要为班主任职责“瘦身”,明确工作边界,收缩非必要工作范畴。对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务,不应再强加给班主任。其次,严格落实“全员德育”制度,打破班主任“单打独斗”的育人困境。可在保留班主任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让每位任课教师都承担“学生成长导师”角色,负责具体学生的学业指导与心理关怀;同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作用,将家长从“被动监督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共同承担班级活动组织、学生习惯培养等工作,形成“教师+家长”的协同育人合力。最后,学校需为班主任做好“加减配套”:一方面,改革班主任考核制度,摒弃单纯以班级纪律、考试成绩评价班主任的单一标准,将育人成效、学生反馈、家校沟通质量等纳入考核体系,将班主任从“评比排名”的焦虑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为班主任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专业支持、物质支持、精神支持等。
  班主任岗位的发展方向究竟该如何选择?显然,这并非“取消”或“保留”的非此即彼单选题,而是要在尊重教育现实、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取消班主任岗位或许能短暂规避“无人愿当”的尴尬,却可能打破中小学教育长期形成的稳定生态,导致学生管理、家校沟通出现断层;而减轻班主任负荷,能让班主任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成长困惑,让教育回归本应有的温度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