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

□王晓飞

字数:1507 2025-08-27 版名:文苑
  初二下学期开学,学校毫无预兆地被撤并。两校的初二学生共有108名,号称“一百单八将”。我所在的初二(2)班被称为“新二班”。
  新二班在一间新教室上课,新同学、新氛围、新气象。大部分课程是“原鼓旧锤”,但我们的新语文老师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那天,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来给我们上预备课,校长亲自“护驾”,称这白发老者是自己的老师。校长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能听邓维璋老师的课是你们幸运啊。”
  邓老师的名字经常见于报刊,他发表过不少文章,文采斐然,故有“邓文章”的雅号。邓老师中等个儿,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好像会说话。第一次见面,邓老师指着自己头顶一板一眼地说:“我可没那么老,头顶的银白是染的。”同学们瞪大了眼睛,我小声嘀咕,怎么会有人把头发染白?
  邓老师接着说:“两种染发剂共同作用,青春年华便如流水落花,颓然成苍颜白发了。”我们的班长田晓霞是个急性子,暂代语文课代表,她听了邓老师的话立刻坐不住了,呼啦一下站起来说:“老师您到底用的什么染发剂呀?”邓老师笑了,慢条斯理地说:“是岁月和粉笔灰合成的染发剂。”
  我用脚尖轻碰邻桌的田晓霞,用眼神示意,这位老师讲话真有意思,未成曲调先有情。不料她猛地带头鼓起掌来,全班同学也跟着一起鼓掌。
  邓老师特别认真,教起课来丝毫不含糊。他有两条“铁律”,第一是每周必须写一篇周记,第二是每天必须练习硬笔书法。这两个要求分别点中了我和田晓霞的“死穴”——我觉得周记没什么内容可写,她的书法也是一塌糊涂。于是,邓老师给了田晓霞几本方格本,让她自己体悟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的奥妙,又时不时和我在校园里散步聊天,要我把聊的内容记录下来……
  田晓霞一口气写满五页纸,全是“人”“十”,邓老师挑遍了也没找到一个合格的字。田晓霞没有气馁,认识缺点,积极改正,邓老师又奖励她一个作文簿,扉页写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第二页开始,是邓老师书写的《爱莲说》全文。
  经此一遭,田晓霞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我也不再害怕写周记,新二班整体的书写水平都发生了质变。邓老师把同学们的书法作品和优秀周记通通放到班级“亮宝台”上展览。
  邓老师指着“亮宝台”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量的积累能够引起质的变化。让晓霞同学反复写这个‘十’字,就是因为‘横平竖直’是硬笔书法最基本的要求。而这个‘人’字,一撇一捺两个笔画,是汉字中最好写的字之一,也是汉字中最难写的字之一。如若连‘人’字都写不端正,还谈什么堂堂正正做人?”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不知不觉四个星期过去了,我居然爱上了写周记,别人一周一记,邓老师让我想几记就几记。前几天我写了父亲带我去医院看病,在十字路口吃荞面饸饹的见闻,经反复修改竟在市报刊登。邓老师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我的文章,又意味深长地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周五悄然来到,田晓霞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最后一节上语文课。后面还有个括号,写着“合堂”二字。新二班最后一节是音乐课,一班的语文老师并未请假,为什么要合堂上语文课呢?往日看到要上语文课,大家都很兴奋,今天不知怎么了,众人神色恹恹,好像已经预感到有大事要发生。
  那节语文课是“分手课”,邓老师要离开学校去镇中学教书。我一听,眼泪便骨碌碌滚出了眼眶。谁都不愿意让邓老师离开。
  初二的“一百单八将”把教室挤得满满当当,几位青年教师和学生家长也坐在教室走廊和后门口……两节课加中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足足一百分钟,我们只觉得过得太快,不够学习更多文学知识,不够回味与邓老师的缘分。
  背诵课文环节,当我们背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时,下课铃响了。今天的铃声出奇得沉闷,好像在倾诉我们的恋恋不舍。我偷偷回头看,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晶莹的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