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其野,不违其马

□刘 帅

字数:1994 2025-08-27 版名:文苑
  贾谊《新书》讲了一则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卫懿公好鹤,赋敛繁多,不顾其民,贵倡优而轻大臣。等到翟国伐卫国,他拜泣其臣民,请求勉力御敌。士民们说,国君您应该任用您高贵的倡优和爱鹤,我们都是被您遗弃的人,怎么能防守攻战呢?于是众溃,卫懿公死于国外。
  贾谊评论说,管子曰:“不行其野,不违其马。”此违其马者也。管子的话直译为不要在田野行走,不要离开你的马。仔细思量,原来是暗喻。“行野”就是不走大道,在田野里乱跑。可理解为做事任性而离道。“违马”是说做事离开了其所应该依托的人和根基。这句话可理解为,待人处世,要遵循事物规律,要全力依靠人民和自己的干部队伍、自己的根基。离开了这些根本,则离败亡也就不远了,更遑论成功。
  “必须困至乃虑,穷至乃图,不亦晚乎!”(贾谊《新书》)“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司马光《资治通鉴》)这是防止陷入困境的明智做法,也是终身学习、坚持日新的原因。做人要善于反思、纳言。为人的根本与成功之道在于独立自主、感恩、责任(道德)、宽容、自律、勤勉(惜时)、乐观。每日坐、卧、行、思都是用不同形式的内容来填补你的生活,而你应始终在自我修行、自我革命,目的是使自己保持生命活力与日新,更能适应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在社会竞争中取得先机。个人的竞争能力,可以不用,可以不争,不可以没有。真正成就你的不是来自外部的督促和压力,而是你的自新和察纳雅言。
  道先?还是性先?是顺着本性,还是顺着事物发展规律来办事,这是自律与修身的核心问题。能否听得进逆耳之言,这是自律与修身的另一道关口。这种内在认知的变化体现于你的一言一行。
  黄石公何以故意在桥上掉鞋,让张良下桥拾鞋穿履?其意义就在于从生活小事中考察张良的人品、德行与认知。对素不相识的老人,张良能够恭而有礼;对无理要求,张良能够虚心、屈己、耐心地完成。想想现实中,在地铁上、菜市场、小区里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张良事前并不知道黄石公有什么兵法韬略可以传授给自己。没有很强的扶助老弱的价值观、情绪控制和道德自律,只怕很难有这样的行为。仔细思量,不是《太公兵法》成就了张良,而是张良的素养、潜质使其能够理解、传承《太公兵法》的精髓,并光大之。有百分之百的理由与责任去做而不愿做、不想做、不去做、打折做、敷衍做、推诿做、抱怨做、变形做,还是当作自己的使命认真做、争取做,不懈怠、不推诿、不变形?有百分之一的理由与惰性可不做而不去做,别人给个不做的理由就放弃、推诿,还是看到道之所在、义之所在,不假于人,不推诿,不抱怨,不惧荣辱,奋力争先去做,这就是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认知上的鸿沟。当仁不让于师,说来轻易,做到太难。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而丰富,而修养、心性和认知才是决定人生高度的根本。
  然而,人性中懈怠虚荣的一面又如何能轻易被克服呢?《新书》讲了一则虢君好谀的故事,可发一笑。虢国国君骄傲放纵,喜好自夸,身边皆是阿谀奉承之人,进谏的大臣纷纷被贬斥。晋国借机攻打虢国。虢君逃到大泽边,饥渴难耐,车夫及时献上了清酒和肉干。虢君很高兴,问哪来的酒肉。车夫说,我已经储备很久了。虢君说,为啥储备很久了?车夫说,就是为您逃亡时路上准备的。虢君说,难道你知道我将要逃亡了?车夫说,知道。虢君说,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劝谏我呢?车夫说,您喜欢谄媚之词,不喜欢直言,我想进谏,只怕等不到今天就死了。虢君听了大怒,吓得车夫赶紧谢罪。过了一会儿,虢君又问,你觉得我落到这步田地的原因是什么?车夫说,您难道不知道?您亡国的原因是您太贤明了。虢君说,贤人应该让国家保存啊,为什么会亡国呢?车夫说,天下的国君都没有您贤明,他们忌妒攻伐您,所以您才亡了国。虢君大喜,笑着说,原来做贤者是这样的痛苦。虢君下车休息,枕着车夫的腿睡着了。车夫用土块垫着抽出了腿,逃跑了。虢君于是饿死了。
  卫懿公和虢君不但“行其野”,而且“违其马”。他们肆无忌惮,任性而为,不顾治国之道,背离了他们的治国根基——人民群众和贤才忠直之士,所以败亡。而现在一些人,一样任性而为,不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而行,把个人的好恶与个性放在首位。在小事情上,甚至对父母都不能做到恭顺,在社会上怎么能团结人、依靠人、仁泽人呢?如果在生活小事上,父母都不能让你压抑桀骜不驯的性情,无怨言、无愠色地做事,还有谁能让你做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情呢?仔细想想,父母、家庭不就是一个人最根本的立身之基吗?何以对着他人点头哈腰,却不愿珍惜自己的亲人呢?有句话说得好: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用不吃饭表示抗议只对爸妈有效。
  “不行其野,不违其马。”希望年轻人善思自己的言行。小处不可随便,从小处看大处的为人;安逸不可懈怠,在安逸时看到危险;逆境不可自弃,在逆境中看到生机。
  东汉刘梁在《辩和同论》中说:“事有违而得道,有顺而失义,有爱而为害,有恶而为美。”此为道理;“不在逆顺,以义为断;不在憎爱,以道为贵。”此为处世之道,思之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