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风与辩论之间
□ 闫君
字数:1258
2025-08-27
版名:成长

5月底的新加坡,赤道的风裹挟着海盐的潮湿,空气浓稠得能拧出绿意,连廊柱上的藤蔓都蜷起卷须喘息,唯有穿堂风掠过制服衣领时,捎来一丝鸢尾花与书本油墨交织的清凉。我有幸在这个时节,带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6名高一学生来到久负盛名的新加坡华侨中学,参加第一届华侨中学领袖峰会(HCSLS)。与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和印度尼西亚28所学校的200余名首届峰会成员交流互动,尽展青年学子风采。
该活动的前身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华侨中学学生领袖大会和华侨中学模拟东盟峰会。学生领袖大会始于1995年,最初仅为本地一日活动,后发展为旨在为代表们提供平台、从多元视角探讨全球议题,引领积极变革的知名盛会,该活动也逐步成为全球学生的交流平台。模拟东盟峰会创立于2007年,通过搭建区域议题辩论平台,模拟东南亚国家联盟年度峰会,代表们通过辩论与调解,深入理解政治立场与动态。
2025年首届合并活动的主题为“Empathy:Appreciating Per-spectives”(同理心:理解多元视角),活动期待实现“启迪·创新·影响”。作为当今的学生,以多元视角理解世界为使命,学会欣赏、共情,并超越碎片化思维的洪流,向世界展现他们的视野。
活动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打乱分成了20个小组,就5个不同的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探究,这些主题分别是:教育、青年赋权、环境、文化与身份认同、科技。各小组在两天半时间里,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深度的交流,从询问到解释再到创新,借助视频拍摄、MV制作、展板制作分享自己的主题和观点,第二天下午在大礼堂相互展示自己的成果,在最后一天的闭幕式上由会务组颁发最佳小组奖、最佳表现奖和最优秀组织奖等。
该项活动不仅讨论严肃的社会话题,还会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调剂和缓冲,使不同文化、区域的学生增进了解,建立友谊,如破冰船、团体操、内部演讲、夜市嘉年华、表演练习、团体合影等。
5天的峰会已然落幕,但热带的风仍裹挟着思考盘旋在心头。当不同肤色的少年们激烈辩论东南亚环保政策,当中国学生第一次站在异国礼堂讲述“碳中和”的中国实践时,我清晰地看见:一种跨越国界的共识正在年轻一代心中生长。那不是空洞的口号,是辩论时眼里闪烁的对生态未来的关切,是分享时语气里藏不住的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自信。
这场峰会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学子特有的光与影。他们总在小组讨论的后半程渐入佳境,用严谨的数据弥补初始的沉默;他们提交的展板设计或许不够炫目,但“碳中和”方案的数学建模令评委惊叹。这让我想起华侨中学礼堂墙上刻着的马来西亚谚语:“急流中要像水草般柔韧,礁石前要像贝壳般坚硬。”当代中国青年既需保持谦逊好学的本色,更要主动打破“慢热”的壳——在平时的课堂模拟联合国辩论,在社团活动中训练即兴演讲,让表达欲与同理心同步生长。
离开新加坡的前夜,全场学生合唱周杰伦的《晴天》,学生们抱头哭作一团,难以分别。在樟宜机场的雨幕中,我突然明白:强国少年的视野,从来不在试卷的方格里,而在如何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展示思想的深度、广度和智慧,包容多元文化和信仰,用同理心去关注人类的未来。愿更多中国学子踏上这样的旅程,淬炼出更光芒闪耀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