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亲子时光

□彭宝珠

字数:1234 2025-08-27 版名:成长
  周末的午后,我正在处理邮件,8岁的女儿西西举着羽毛球拍挤到屏幕前:“妈妈,我们下楼去打球吧!”我头也不抬地继续敲键盘:“妈妈在赶项目,改天再去好不好?”话音刚落,她的肩膀立刻塌了下来,羽毛球拍“啪嗒”掉在地上。她抿着小嘴跑到窗边,蹲在飘窗前托着腮帮,望着小区楼下嬉笑奔跑的身影久久出神。
  这样的场景最近总在重复。自从我接手单位的新项目,总用“忙”“没时间”“等一下”当借口,把原本该有的亲子互动压缩成睡前的20分钟读故事。直到上周五我提前下班接女儿,看见她蹲在教室门前的花坛边,拿着小树枝轻轻拨弄一只蜗牛,周围围了四五个小朋友,都看得聚精会神。托管老师笑着说:“西西最近总念叨妈妈不带她去爬山,这不,自己研究起小虫子来了!”
  那天晚上,我翻出压在储物柜角落的登山包,拉开拉链时,半包已经发霉的能量棒从夹层里滑了出来。丈夫凑过来,看了看说:“刚结婚那会儿咱们每周都去徒步,后来有了西西,反倒把日子过成了两点一线。”他的话让我突然想起上周在超市门口撞见好友阿莲,她刚带着儿子结束为期半个月的自驾游,朋友圈里全是孩子在戈壁滩奔跑的照片,最新一条配文是:“最好的课堂永远在户外。”
  第二天是周六,我推了加班,关掉电脑,拿出积灰的登山鞋。西西早就在一旁等着,她找来野餐篮,往里塞了面包、饼干、果汁……
  湿地公园的栈道边,女儿像只刚出笼的小鸟,举着儿童望远镜蹦蹦跳跳:“妈妈快看!白鹭的翅膀在发光!”路过观鸟台时,几位退休老人正举着长焦相机讨论,见西西踮脚张望,其中一位戴眼镜的爷爷主动招手:“来,小朋友,看看这只夜鹭的喉囊,像不像蓝宝石?”
  夕阳西下时,西西的素描本上多了十几页新画的速写。坐地铁回家时,她拽着我的袖子说:“妈妈,我今天交到了五个新朋友!”我这才注意到她口袋鼓鼓的,一问她,是观鸟台爷爷送的鸟类图鉴卡片。
  前天傍晚,家长群里突然弹出一张照片——西西的“湿地公园”手抄报被老师用手机拍了下来。画面里,左上角是展翅的夜鹭,羽毛用银色笔勾了亮边;右下角画着交颈的天鹅,脖子绕成爱心形状;中间最大的区域画了一朵“会跳舞”的蒲公英花,花瓣边缘还粘了几根草絮。最特别的是右侧的“观察笔记”栏,歪歪扭扭地写着:“夜鹭的喉囊会变颜色!王爷爷说这是它们捕鱼的小技巧!”
  家长们纷纷在群里点赞,有位妈妈留言:“我家孩子回家就吵着要去湿地公园!”我盯着照片里西西用彩泥捏的夜鹭脚印,忽然想起有位老师曾说:“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们只需要愿意和他们一起看云卷云舒的伙伴。”
  真正的教育不用刻意设计。父母肯放下手机走进自然,孩子就会跟着看云识天气;大人愿意在平常日子里陪他们看晚霞,孩子自然懂得把日子过出滋味;当我们一起蹲着看蚂蚁搬家,那些关于生命和成长的道理,早就在泥土的香气里悄悄发芽了。
  此刻,西西正在阳台搭建她的“昆虫旅馆”,我放下电脑走过去,她立刻兴奋地拉我参观:“妈妈,这里住蝴蝶,这里给瓢虫留了露台!”夕阳洒在我们身上,我突然明白:亲子时光不过是和孩子并肩站在阳光下,让生命在互动中绽放绚烂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