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是我耕耘的乐土
□王庆中
字数:1490
2025-08-27
版名:成长
我不是一位多情的诗人,不会用平平仄仄的诗句讴歌我钟爱的教育事业;我不是一位睿智的哲人,不会用深邃的哲理阐明我人生的价值,我只能用勤劳的双手在键盘上敲出耕耘教坛的轨迹。
1983年9月的一天,我第一次踏上讲台。那一日,天高云淡,阳光从教室的南窗斜射进来,在水泥地上投下一片明亮的光斑。那年我刚满22岁,脸上还带着几分未脱的稚气。当校长领我走进初三(1)班教室时,我手心沁出的汗水,洇湿了教案本的边缘。
“这是新来的王老师,今天给你们试讲一堂语文课。”校长说完便走到教室后面坐下了。我看到后面还有几位老师早已坐成一排,都是来听我试讲的。我与台下四十多双眼睛对视,那些眼睛里有好奇,有怀疑,也有漠然。
我讲的是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声音起初有些低沉,后来渐渐平稳高昂。我讲到朱德的母亲同情贫苦人以及支持作者走上革命道路时,竟忘了紧张,穿插起自己的母亲支持勉励我一定要好好读书的事例来。不知不觉间,下课铃响了。走出教室时,我的衬衫早已湿透。
这一试讲后,我便一直站在讲台上30余年。
当教师,是信守“述而不作”的古训,当一名教书匠?还是做一个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我选择了后者。20世纪90年代初,哈尔滨师范大学的《语文天地》杂志社聘请我担任特约通讯员,从此,我开始了教学文章的写作,细心构思,精心修改,专心誊抄,寄出去却一直没有回音。怎么办?我决定放下笔继续修炼。于是,文史哲广泛涉猎,报刊用心浏览。广泛的阅读再次燃起我写作的热情,我尝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教研文章,虽未能触及教育研究的深邃内核,但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累累硕果:我的500多篇教研文章陆续发表在几十家报刊上。
2001年,作为教学副校长担任学校国家级课题负责人,我选定的课题是《素质型学习方法指导》。在课题实验的四年里,我一直立足课堂教学搞课题实验,把课题研究渗透到常规教研活动中。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鸳鸯绣出从教看”,更要“善把金针度与人”。教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我一以贯之的追求。
人们常说教书是份清闲的职业,可只有真正站在讲台上的人才知道其中的滋味。一年又一年,我目送一届届学生走出校门。初三的学生格外不同——他们站在童年的尾巴上,半只脚已经踏入成人的世界。我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也教他们如何面对生活。
教材换了一版又一版,教学方法也花样翻新。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核心素养……新名词层出不穷,而语文终究是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花园里“挖呀挖呀挖”。我渐渐明白,教书不是表演,不是灌输,而是在少年心中播下一粒种子。
2022年5月,我退休那天,学校开了欢送会。收拾办公室时,我翻出厚厚一沓毕业照,那些年轻的脸庞在照片上凝固成永恒。我将它们整齐地码进纸箱,忽然觉得自己的青春也被一并打包。
赋闲在家的日子我很不习惯。我习惯了清晨6点起床,习惯了备课到深夜,忽然没了这些,反倒手足无措。
今年暑期,我到武汉光谷为明实验学校应聘,有幸进入初中部任语文教师。新学校的学生与从前大不相同。他们熟练操作各种电子设备,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却更加浮躁。一次讲《背影》时,我在动情处几欲落泪,抬头却见几个学生在偷笑。那一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隔阂。
我终究还是摸索出了门道。用他们喜欢的短视频方式导入课文,用网络热点引发讨论,甚至学着在课堂上穿插几个流行梗。
最近在教《岳阳楼记》,讲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您教了一辈子书什么时候最快乐?”
我望向窗外,高楼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想起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紧张,想起无数个批改作业的深夜。粉笔灰染白我的鬓角,学生的笑脸也照亮了我的年华。
“就是现在。”我回答,“每一次站在讲台上,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1983年9月的一天,我第一次踏上讲台。那一日,天高云淡,阳光从教室的南窗斜射进来,在水泥地上投下一片明亮的光斑。那年我刚满22岁,脸上还带着几分未脱的稚气。当校长领我走进初三(1)班教室时,我手心沁出的汗水,洇湿了教案本的边缘。
“这是新来的王老师,今天给你们试讲一堂语文课。”校长说完便走到教室后面坐下了。我看到后面还有几位老师早已坐成一排,都是来听我试讲的。我与台下四十多双眼睛对视,那些眼睛里有好奇,有怀疑,也有漠然。
我讲的是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声音起初有些低沉,后来渐渐平稳高昂。我讲到朱德的母亲同情贫苦人以及支持作者走上革命道路时,竟忘了紧张,穿插起自己的母亲支持勉励我一定要好好读书的事例来。不知不觉间,下课铃响了。走出教室时,我的衬衫早已湿透。
这一试讲后,我便一直站在讲台上30余年。
当教师,是信守“述而不作”的古训,当一名教书匠?还是做一个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我选择了后者。20世纪90年代初,哈尔滨师范大学的《语文天地》杂志社聘请我担任特约通讯员,从此,我开始了教学文章的写作,细心构思,精心修改,专心誊抄,寄出去却一直没有回音。怎么办?我决定放下笔继续修炼。于是,文史哲广泛涉猎,报刊用心浏览。广泛的阅读再次燃起我写作的热情,我尝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教研文章,虽未能触及教育研究的深邃内核,但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累累硕果:我的500多篇教研文章陆续发表在几十家报刊上。
2001年,作为教学副校长担任学校国家级课题负责人,我选定的课题是《素质型学习方法指导》。在课题实验的四年里,我一直立足课堂教学搞课题实验,把课题研究渗透到常规教研活动中。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鸳鸯绣出从教看”,更要“善把金针度与人”。教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我一以贯之的追求。
人们常说教书是份清闲的职业,可只有真正站在讲台上的人才知道其中的滋味。一年又一年,我目送一届届学生走出校门。初三的学生格外不同——他们站在童年的尾巴上,半只脚已经踏入成人的世界。我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也教他们如何面对生活。
教材换了一版又一版,教学方法也花样翻新。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核心素养……新名词层出不穷,而语文终究是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花园里“挖呀挖呀挖”。我渐渐明白,教书不是表演,不是灌输,而是在少年心中播下一粒种子。
2022年5月,我退休那天,学校开了欢送会。收拾办公室时,我翻出厚厚一沓毕业照,那些年轻的脸庞在照片上凝固成永恒。我将它们整齐地码进纸箱,忽然觉得自己的青春也被一并打包。
赋闲在家的日子我很不习惯。我习惯了清晨6点起床,习惯了备课到深夜,忽然没了这些,反倒手足无措。
今年暑期,我到武汉光谷为明实验学校应聘,有幸进入初中部任语文教师。新学校的学生与从前大不相同。他们熟练操作各种电子设备,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却更加浮躁。一次讲《背影》时,我在动情处几欲落泪,抬头却见几个学生在偷笑。那一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隔阂。
我终究还是摸索出了门道。用他们喜欢的短视频方式导入课文,用网络热点引发讨论,甚至学着在课堂上穿插几个流行梗。
最近在教《岳阳楼记》,讲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您教了一辈子书什么时候最快乐?”
我望向窗外,高楼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想起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紧张,想起无数个批改作业的深夜。粉笔灰染白我的鬓角,学生的笑脸也照亮了我的年华。
“就是现在。”我回答,“每一次站在讲台上,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