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张 佩
字数:1545
2025-08-24
版名:知行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依据新课标,就思政课有效教学而言,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坚定信仰,保持政治清醒
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只有自己信仰坚定,高度认同自己所讲的内容,做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才能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才能达到引导学生对思政课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目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对于所讲的东西都疑惑重重、模棱两可,那讲出来的东西就不会是坚定的。
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地讲好政治,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能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思政课教师要清晰执教思路,始终坚持把“政治要强”置于首位,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并把这种坚定的政治信仰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自觉,展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展现情怀,打造温情课堂
思政课教师打造温情课堂需以情怀为底色,让理论浸润课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家训家书、社会志愿者的故事、爱党爱国的电影等,替代生硬说教,让学生在具体感受中触摸信仰的力量。课堂上多留白,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可设置“感受分享”环节,鼓励学生袒露心声,教师以倾听者身份回应,用共情搭建沟通桥梁,在润物细无声的互动里,学生既懂得了道理,又理解了道理背后的人文关怀与时代担当。
创新思维,拓宽教育视野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探索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助力学生提升现代科学思维素养。这要求思政课教师以创新思维为引领,善于剖析并破解教学难题,精准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着力打造富有深度体验的课堂。最终,思政课须落脚于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念,二是推动理论向现实生活转化,让学生清晰掌握“如何践行”的方法。
严于律己,培养人格品质
思政课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循教育规律。做到“三统一”,即课上课下相统一、线上线下相统一、人前人后相统一。只要政治方向不跑偏、意识形态不扭曲,思政课教师就不用怕“讲矛盾、碰问题”,以正确的政治站位,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亲其师,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正心诚意,一身正气”,自觉做学生的榜样,用自身堂堂正正的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做一个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师。
善用评价,促进知行合一
一节好的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使用评价激励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将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理论学习环节,可以通过课堂辩论赛、“我是小法官”等活动,评价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深度与逻辑表达;在实践延伸环节,可以结合课后观察表、我的行动记录单等,评估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入学生互评与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身认知偏差与行为差距,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让评价成为连接理论认知与实践行动的纽带,推动学生在“知”的深化与“行”的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
“蒙以养正,圣功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只有打好“组合拳”,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理论付诸实践,不断探索,才能做到有效教学。
坚定信仰,保持政治清醒
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只有自己信仰坚定,高度认同自己所讲的内容,做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才能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才能达到引导学生对思政课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目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对于所讲的东西都疑惑重重、模棱两可,那讲出来的东西就不会是坚定的。
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地讲好政治,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能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思政课教师要清晰执教思路,始终坚持把“政治要强”置于首位,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并把这种坚定的政治信仰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自觉,展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展现情怀,打造温情课堂
思政课教师打造温情课堂需以情怀为底色,让理论浸润课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家训家书、社会志愿者的故事、爱党爱国的电影等,替代生硬说教,让学生在具体感受中触摸信仰的力量。课堂上多留白,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可设置“感受分享”环节,鼓励学生袒露心声,教师以倾听者身份回应,用共情搭建沟通桥梁,在润物细无声的互动里,学生既懂得了道理,又理解了道理背后的人文关怀与时代担当。
创新思维,拓宽教育视野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探索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助力学生提升现代科学思维素养。这要求思政课教师以创新思维为引领,善于剖析并破解教学难题,精准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着力打造富有深度体验的课堂。最终,思政课须落脚于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念,二是推动理论向现实生活转化,让学生清晰掌握“如何践行”的方法。
严于律己,培养人格品质
思政课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循教育规律。做到“三统一”,即课上课下相统一、线上线下相统一、人前人后相统一。只要政治方向不跑偏、意识形态不扭曲,思政课教师就不用怕“讲矛盾、碰问题”,以正确的政治站位,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亲其师,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正心诚意,一身正气”,自觉做学生的榜样,用自身堂堂正正的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做一个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师。
善用评价,促进知行合一
一节好的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使用评价激励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将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理论学习环节,可以通过课堂辩论赛、“我是小法官”等活动,评价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深度与逻辑表达;在实践延伸环节,可以结合课后观察表、我的行动记录单等,评估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入学生互评与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身认知偏差与行为差距,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让评价成为连接理论认知与实践行动的纽带,推动学生在“知”的深化与“行”的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
“蒙以养正,圣功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只有打好“组合拳”,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理论付诸实践,不断探索,才能做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