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质疑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杨先武

字数:1769 2025-08-24 版名:知行
  始于世纪之初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历时20多年,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语文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显滞后,陈旧的教学方法依然盛行。这突出体现在:教师仍迷恋于以“教”为中心,课堂教学仍沿袭着教师问、学生答的固有模式。这样的状况显然不符合课改的初衷与教育发展的需求。
  学必有疑,学与疑如同亲密的伴侣,不可分离。既然学生是学的主体,就理应享有问的主动权,因此,课堂提问不应由教师包办代替。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回答而不能提问,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打折扣,思维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从教以来一直把学生质疑作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无论是执教初中还是高中,从未改变。由于学生有了质疑的习惯,因此课堂上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令我感到惊喜。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在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鲁迅的小说《社戏》中,“我”因为村里弄不到大船而不能去赵庄看戏,感到非常失落时,有一段精彩的叙述:
  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在赏析这一段文字时,有学生提出:作者在前面说“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而后面却说“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为什么写双喜时用“大悟似的”,写别的少年时却用“大悟”?笔者以为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价值,尤其是“似的”颇值得玩味,于是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双喜和别的少年有没有不同之处。学生很快便发现,作者在双喜“大悟似的”前面加上了“最聪明的”,这说明双喜看起来是“大悟”,但其实已经心中有数,是装出来的“大悟”。作者在后面还写到“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这表明他早已猜透了“我”的外祖母和母亲的心思。而那“十几个别的少年”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是双喜提醒之后的“大悟”,因此不是真正的“大悟”。可见,“似的”用在这里十分恰当,绝非可有可无。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更加体会到鲁迅先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对于高中生而言,随着思维水平的提高,更有可能提出一些颇具探究价值的问题。笔者在执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时,就发生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小插曲。
  由于这篇课文没有多大的难度,因此笔者在执教过程中未遇到什么障碍。笔者正在为这堂课进展顺利而高兴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杜十娘在怒沉百宝箱之前为什么要孙富给李甲兑足一千两银子?她完全可以让他连一两银子也得不到,落得人财两空,这样的惩罚不是更严厉吗?老实说,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笔者一时难以回答。但它确实值得深思,我觉得这是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的契机,于是要求同学们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其中的深意。
  经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杜十娘如果让李甲一两银子也得不到,那纯粹是为了报复,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她要让李甲知道,这到手的千两银子,和“不下万金”的百宝箱根本无法相比,而自己对李甲的一片真情,更是那千两银子换不来的。她在斥责李甲时说道:“今日当众目之前,开箱出视,使郎君知区区千金,未为难事。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这番表白以及得与失的对比,更能使李甲追悔莫及并受到良心的谴责。
  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见解,并和他们交流自己的看法,对此做了必要的补充:杜十娘在怒沉百宝箱之前要孙富给李甲兑足千两银子,充分体现了她的善良。她虽然痛恨李甲的负心,但两人有一段真感情,这从她仍然称李甲为“郎君”便不难看出。因此尽管李甲背叛了感情,她却不忍心让李甲人财两空。这一情节的安排不仅符合人物的性格,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
  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享有学习的主动权,就会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在课堂上提出质疑。这很可能打乱教师预定的教学步骤,甚至有可能使教学内容发生变更,却符合学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同步提升,从而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