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的科学启蒙

——一所县域幼儿园的STEM教育乡土实践记

字数:1481 2025-08-24 版名:教育理论
   □姬朝晖

  种植园里的“为什么”

  “园长妈妈,这株苗苗为啥长不高呀?”在米脂县第五幼儿园的种植园里,4岁的豆豆蹲在谷苗前,举着用树枝和麻绳自制的“测量尺”,小脸上满是困惑。几个孩子围过来,有的拨弄泥土,有的画下叶片形状。一群陕北娃用最“土”的材料,体验最“真”的科学。
  作为园长,这一幕让我无比欣慰。3年来,我带领团队扎根黄土高原,摸索出一条“用家乡资源做STEM教育”的县域幼儿园教育创新之路。
  县域STEM教育的三道“坎”
  在县域推动幼儿园STEM教育中,我曾面临三重困境:
  1.“教什么”之困:大城市课程引入后“水土不服”,“地铁安检”“智能停车场”等主题让孩子们感到茫然。
  2.“用什么教”之困:县域幼儿园经费有限,买不起动辄上万元的教具。
  3.“谁来教”之困:幼儿园65%的教师坦言“不知如何跨学科”,活动设计举步维艰。
  “难道小县城的娃娃不能做科学探究?”我的答案很坚定:我们的起跑线,就在脚下的黄土地上。
  黄土地里的“科学密码”
  密码1:谷苗地里藏工程
  课堂现场:孩子们发现谷苗长势不均,自发组成“护苗队”,用树枝标刻度,造测量尺(技术);对比高低,分析光照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科学);改造废瓶,做滴灌器(工程);画成长图谱,记录数据(数学+艺术),STEM教育活动自然展开。
  我的心得:农事是最天然的PBL(问题驱动)项目。当孩子为“拯救弱苗”忙活三周时间,变量控制、工具设计等概念早已融入其日常生活。
  密码2:窑洞石桥有智慧
  创新实践:在研究祖辈留下的窑洞拱顶时,孩子们用黏土测试哪种弧度承重力更强;孩子们用麦秆仿造石桥,探索“三角形支架”为何比平放多扛10颗枣;老石匠进课堂,在凿石技法里讲力的分解。
  跨界启示:乡村非遗就是活的STEM课堂。当孩子们发现“剪纸传动轴”和拖拉机齿轮原理相通,文化自信与科学兴趣就实现了“双赢”。
  密码3:节气观察学数学
  低成本妙招:设立“节气观察站”,测温度、量日影、数昆虫;秋分时用萝卜比高矮,冬至日测冰厚、算温差等。
  效果对比:与传统数学课相比,节气探究的实施让幼儿专注时长从15分钟提升至32分钟,数据记录准确率提升40%。
   在地化赋能的“米脂方案”
  机制1:沉浸式工作坊
  每月开展“做中学”研修:教师亲历“小鸟喂食器”“我的净水器”等项目,拆解幼儿探究卡点,共研活动支持策略。
  成效: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情境创设者”。
  机制2:实战型青蓝结对
  新手教师在“风向标制作”中遇挫,骨干教师现场示范。
  成效:3年间园内STEM优秀教学设计率从21%跃升至76%,3名教师在陕西省STEM教育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
  机制3:云端即时教研
  建立县域STEM教研群,破解典型难题。
  问题:幼儿专注于玩耍,忽视记录怎么办?”
  群策:“用黏土捏观测工具”“拍对比照贴记录册”等十招解决。
  共享:本土化案例资源库、家庭任务卡、废旧材料清单全域开放。
   从园所探索到区域辐射
  幼儿发展:大班幼儿提问频次增多,能阐释相关原理。
  教师成长:案例《STEM教育,助推幼儿园育人方式新变革》入选2023年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大优秀学校案例;多名教师在省、市、县STEM教育教学竞赛中获奖。
  模式推广:“乡土资源+真实问题+低结构材料 ”实践框架,辐射榆林市12区县54所幼儿园,助力区县科学教育提质。
  回望探索之路,我深深感悟到:县域幼儿园的STEM教育创新,就是要俯下身,倾听土地的声音,珍视乡土文化价值,并怀着敬畏之心去发现每个孩子的无限潜能。
  教育公平的真谛,不是给予所有孩子一模一样的课程,而是为每个孩子创造点燃好奇、释放潜能、自由生长的真实机会。当县域的孩子们用自制的工具丈量土地,用工程思维解决身边的问题,他们便已在心中搭建起通往未来的坚实桥梁。这座桥,深深扎根于生养他们的黄土地,通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