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阅读教学策略

□ 申青山

字数:2015 2025-08-24 版名:教育理论

  
  费孝通所著《乡土中国》,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是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社会风貌、洞察文化根基的经典之作。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这部著作,深入领会其内涵,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我将从主题引领、文化搭桥、问题驱动、活动促进四个方面,阐述《乡土中国》整本书自读、导读、悟读的具体实施策略。
   主题引领:构建阅读框架
  《乡土中国》全书围绕乡村社会的特性展开,诸多章节相互关联,共同勾勒出一幅乡村社会的全景图。在自读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全书内容,提炼主题。以“乡村社会的结构与文化特征”为例,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自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概念、语句进行批注。例如,在读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时,学生记录下自己对以个人为中心向外扩散的人际关系模式的初步理解,在书中找到的相关例证,如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邻里相处的人情往来等。
  进入导读环节,教师需深入阐释主题内涵。可以通过对比城市与乡村的社会结构差异,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乡村社会的独特性。教师讲述乡村社会中家族、邻里关系的故事,如传统村落中一家有难众人帮扶的事例,让学生对乡村社会的抱团取暖有直观感受,从而加深对主题的感性认知,为后续深入阅读明确方向。
  在悟读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思考传统乡村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的留存与演变。例如,探讨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宗族观念、邻里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乡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还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与主题相关的小论文,促使他们进一步梳理自己的思考,深化对主题的理性认知。
   文化搭桥:拉近古今距离
  《乡土中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元素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在自读前,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起理解文化背景的桥梁。可以组织文化背景介绍活动,讲解传统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展示古代乡村建筑、服饰、礼仪等图片资料,让学生对书中所描述的文化情境有直观的感受。
  在导读过程中,巧妙穿插传统文化思想对乡村社会的影响。例如,在讲解“礼俗秩序”章节时,关联儒家的“克己复礼”理念,解释乡村礼仪规范如何体现儒家思想,以及这些礼仪在维持乡村社会秩序中的作用。通过具体案例,如乡村婚礼中的拜堂、敬茶等仪式,让学生理解传统礼俗背后的文化意义。
  在悟读环节,鼓励学生探寻本土文化与《乡土中国》的契合点。布置作业,让学生采访长辈,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家族传承故事等。在课堂上,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对比书中描述,体会文化的共性与地域特性。以传统文化为桥梁,跨越时空界限,增进学生对著作内容的理解与认同。
   问题驱动:激发思考活力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力。在自读阶段,教师设置基础性问题,如“《乡土中国》描绘的乡村社会基本单位是什么?”“差序格局在乡村人际交往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初读文本,寻找答案,初步构建知识框架。
  在导读时,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例如,“在现代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差序格局是否仍具有合理性?”“传统礼俗秩序如何面对现代法治观念的冲击?”组织小组辩论,让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深入思考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在悟读环节,布置开放性问题,如“从《乡土中国》看,如何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学生结合阅读心得、社会调研以及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驱动学生深度阅读、独立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活动促进:提升阅读实效
  为了强化阅读效果,丰富多彩的活动必不可少。在自读后,开展读书分享会,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分享印象深刻的情节与感悟。在分享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还能从同伴那里获得新的阅读启发,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在导读阶段,组织角色扮演活动。例如,模拟乡村议事场景,展现长老调解纠纷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书中描绘的乡村治理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乡村社会的氛围,理解书中人物的行为逻辑和情感世界。
  在悟读阶段,举办乡村文化调研成果展示活动。学生以PPT、报告等形式汇报对家乡文化的研究成果,将阅读收获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此外,还可以开展跨学科活动,联合历史学科分析乡村社会变迁历程,与美术学科合作绘制乡村风情画卷等。通过这些活动,全方位强化阅读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主题引领、文化搭桥、问题驱动、活动促进四个维度的有机结合,能够为《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一条清晰、有效的实施路径。在这种阅读模式下,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实现从自读、导读到悟读的逐步提升,不仅能够提高阅读素养,还能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思考社会发展的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