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之笔书写作文教学的精彩篇章
□刘春艳
字数:2369
2025-08-24
版名:教育理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明确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这一要求强调了写作教学要扎根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我将以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写信》教学为例,分享生活本位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写信》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写信,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情感真挚,感受书信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通过顺口溜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书信格式,花大量时间指导学生选材和练习表达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以教师评价为主。这样的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导致不少学生所写内容不真实、格式反复出错,学生很难体会到书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如果将作文教学的根深植于生活的土壤,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动机
我创设了“给亲人或朋友寄一封信”的真实情境。
师:同学们,书信是人们互通消息、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它能起到现代信息技术无法达到的作用。咱们班要开展一次“给亲人或朋友寄一封信”的活动,体验这种古老的情感交流方式。
生:老师,信真的要寄出去吗?师:当然是真的!
孩子们既兴奋又激动,兴趣盎然。我巧妙地把“学习任务”转变为“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于生活,明确写作目的
在激动的同时,孩子们还有些担忧——给谁写?写什么呢?
师:想想哪些人比较适合用书信的方式交流?
生1:写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这样寄信才有意义。
生2:有些话不方便当面说,可以写信给对方。
师:为什么写这封信?
生1:姐姐在西安上大学,上周生病了,我想写信关心她。
生2:我要告诉最疼爱我的姑姑,我跳绳比赛获奖了!……
写作目的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信要“写给谁”“写什么”“达到怎样的目的”就变得水到渠成,无需教师过多指导,也不用担心学生会写虚假内容。写信成了学生生活和交际的需求。
三、借助支架,学习表达方法
“支架”在作文教学中就像建筑中的“脚手架”一样,可以给学生的文章结构提供稳定的支撑。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中的范文为支架,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
1.格式支架:了解书信文化
师:读教材第106页的信,找找书信格式与普通文章的不同之处。想想为什么这样写?
生:称呼和祝福语都要写在顶格处。
师:如果你是小杰的叔叔,读到顶格的内容,有什么感受?
生1:“亲爱的叔叔”顶格写,我感觉到自己在小杰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
生2:小杰把“身体健康”的祝福语写在顶格处,让我觉得他的祝福很真诚。
师:原来格式也传递情感。那署名和日期为什么在右下方?
生:这样显得很谦虚。
师:对,这样不仅体现了写信人的谦逊和礼貌,还体现了对收信人的尊重。
正确书写信的格式是教学的难点。传统教学通过顺口溜等方式使教学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所以学生会反复出错。我让学生站在收信人的角度去感受格式的作用,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而将书信文化的种子植根于学生心里。
2.表达支架:明确写作价值师:小杰为什么写这封信?
生1:感谢叔叔寄书。
生2:告诉叔叔搬入新校园的好消息。
生3:想念叔叔,邀请叔叔回家过年。
师:请以叔叔的身份,说说你知道这三件事后的感受。
生1:小杰真懂事,懂得感恩,专门写信感谢我寄书。
生2:知道小杰在新校园里学习,我就放心了。
生3:我也想家了,过年要回去看看。
师:通过一封短短的信,小杰在叔叔心目中留下了懂感恩、有礼貌的好印象,还可能实现让叔叔过年回家的愿望,这就是写信的价值。写信时,大家站在收信人的角度去考虑,自然就知道要写哪些内容了。
书信是一种交际工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支架,找到写作与生活的连接点。学生站在收信人的角度考虑,就很容易确定有实用价值的具体写作内容和恰当的表达方式。
四、换位评价,培养读者意识
师:写信是一件很严谨的事,信写得好会起到很好的交流沟通作用;信写得马虎、草率,可能会破坏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好印象,甚至会造成误会。所以,在信寄出去之前,我们要认真修改、审核。
评价要求:根据老师提供的书信进行同桌互评,把自己当作收信人,对信的格式和内容提出修改建议。
1.问题习作例评
师:看到这些信,收信人会怎么想?
案例一:称呼没有顶格写
生:姑姑会觉得没有受到尊重,不够礼貌。
案例二:没有写署名
生:对方根本不知道这封信是谁写的。
案例三:祝福语错字
生:把“身体健康”的“康”写成病字头,外婆会觉得不吉利。
案例四:书写潦草
生:舅舅会觉得我敷衍,去游乐场的事可能要泡汤了。
2.优秀习作展示
师:请用一句话,以收信人口吻评价。
生1:姑姑说,我侄女的字真漂亮,侄女真优秀!
生2:哥哥说,弟弟又获奖了,太棒了!
生3:姐姐说,我的妹妹真懂事!我生病了,她专门写信问候我,好温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明确提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教师不是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和评判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给学生寻找更多读者,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作文有忠实的读者时,就能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价值,产生持续写作的动力。
五、走向生活,实现写作价值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而写作最终要走向生活。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后“寄信”的实践作业。四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询问父母、咨询邮局工作人员或上网查询等方式完成。这种自主探索的过程,能带来比课堂更深刻的体验。
一周后,收获接踵而至。“老师,我收到回信啦!”几个孩子开心地围着我说,那激动的神情比获了奖还开心。没收到回信的孩子也有意外的收获。“姐姐专门打电话,感谢我对她的关心,还寄了我最爱吃的巧克力……”“外婆见人就夸我,家里的亲戚都知道了我获奖的事!还让表弟表妹们向我学习呢!”……
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我不禁感慨:这应该就是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的真正意义吧!当写作真正融入生活,便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成为孩子们表达情感、记录和体验生活的美好方式。
让我们继续用“生活之笔”,书写作文教学的精彩篇章。
《写信》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写信,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情感真挚,感受书信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通过顺口溜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书信格式,花大量时间指导学生选材和练习表达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以教师评价为主。这样的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导致不少学生所写内容不真实、格式反复出错,学生很难体会到书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如果将作文教学的根深植于生活的土壤,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动机
我创设了“给亲人或朋友寄一封信”的真实情境。
师:同学们,书信是人们互通消息、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它能起到现代信息技术无法达到的作用。咱们班要开展一次“给亲人或朋友寄一封信”的活动,体验这种古老的情感交流方式。
生:老师,信真的要寄出去吗?师:当然是真的!
孩子们既兴奋又激动,兴趣盎然。我巧妙地把“学习任务”转变为“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于生活,明确写作目的
在激动的同时,孩子们还有些担忧——给谁写?写什么呢?
师:想想哪些人比较适合用书信的方式交流?
生1:写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这样寄信才有意义。
生2:有些话不方便当面说,可以写信给对方。
师:为什么写这封信?
生1:姐姐在西安上大学,上周生病了,我想写信关心她。
生2:我要告诉最疼爱我的姑姑,我跳绳比赛获奖了!……
写作目的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信要“写给谁”“写什么”“达到怎样的目的”就变得水到渠成,无需教师过多指导,也不用担心学生会写虚假内容。写信成了学生生活和交际的需求。
三、借助支架,学习表达方法
“支架”在作文教学中就像建筑中的“脚手架”一样,可以给学生的文章结构提供稳定的支撑。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中的范文为支架,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
1.格式支架:了解书信文化
师:读教材第106页的信,找找书信格式与普通文章的不同之处。想想为什么这样写?
生:称呼和祝福语都要写在顶格处。
师:如果你是小杰的叔叔,读到顶格的内容,有什么感受?
生1:“亲爱的叔叔”顶格写,我感觉到自己在小杰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
生2:小杰把“身体健康”的祝福语写在顶格处,让我觉得他的祝福很真诚。
师:原来格式也传递情感。那署名和日期为什么在右下方?
生:这样显得很谦虚。
师:对,这样不仅体现了写信人的谦逊和礼貌,还体现了对收信人的尊重。
正确书写信的格式是教学的难点。传统教学通过顺口溜等方式使教学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所以学生会反复出错。我让学生站在收信人的角度去感受格式的作用,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而将书信文化的种子植根于学生心里。
2.表达支架:明确写作价值师:小杰为什么写这封信?
生1:感谢叔叔寄书。
生2:告诉叔叔搬入新校园的好消息。
生3:想念叔叔,邀请叔叔回家过年。
师:请以叔叔的身份,说说你知道这三件事后的感受。
生1:小杰真懂事,懂得感恩,专门写信感谢我寄书。
生2:知道小杰在新校园里学习,我就放心了。
生3:我也想家了,过年要回去看看。
师:通过一封短短的信,小杰在叔叔心目中留下了懂感恩、有礼貌的好印象,还可能实现让叔叔过年回家的愿望,这就是写信的价值。写信时,大家站在收信人的角度去考虑,自然就知道要写哪些内容了。
书信是一种交际工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支架,找到写作与生活的连接点。学生站在收信人的角度考虑,就很容易确定有实用价值的具体写作内容和恰当的表达方式。
四、换位评价,培养读者意识
师:写信是一件很严谨的事,信写得好会起到很好的交流沟通作用;信写得马虎、草率,可能会破坏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好印象,甚至会造成误会。所以,在信寄出去之前,我们要认真修改、审核。
评价要求:根据老师提供的书信进行同桌互评,把自己当作收信人,对信的格式和内容提出修改建议。
1.问题习作例评
师:看到这些信,收信人会怎么想?
案例一:称呼没有顶格写
生:姑姑会觉得没有受到尊重,不够礼貌。
案例二:没有写署名
生:对方根本不知道这封信是谁写的。
案例三:祝福语错字
生:把“身体健康”的“康”写成病字头,外婆会觉得不吉利。
案例四:书写潦草
生:舅舅会觉得我敷衍,去游乐场的事可能要泡汤了。
2.优秀习作展示
师:请用一句话,以收信人口吻评价。
生1:姑姑说,我侄女的字真漂亮,侄女真优秀!
生2:哥哥说,弟弟又获奖了,太棒了!
生3:姐姐说,我的妹妹真懂事!我生病了,她专门写信问候我,好温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明确提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教师不是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和评判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给学生寻找更多读者,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作文有忠实的读者时,就能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价值,产生持续写作的动力。
五、走向生活,实现写作价值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而写作最终要走向生活。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后“寄信”的实践作业。四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询问父母、咨询邮局工作人员或上网查询等方式完成。这种自主探索的过程,能带来比课堂更深刻的体验。
一周后,收获接踵而至。“老师,我收到回信啦!”几个孩子开心地围着我说,那激动的神情比获了奖还开心。没收到回信的孩子也有意外的收获。“姐姐专门打电话,感谢我对她的关心,还寄了我最爱吃的巧克力……”“外婆见人就夸我,家里的亲戚都知道了我获奖的事!还让表弟表妹们向我学习呢!”……
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我不禁感慨:这应该就是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的真正意义吧!当写作真正融入生活,便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成为孩子们表达情感、记录和体验生活的美好方式。
让我们继续用“生活之笔”,书写作文教学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