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三个课堂”激活农村思政教育新动能
□ 何 山
字数:1515
2025-08-24
版名:教育理论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在农村学校思政教育实践中,资源约束、实践场景单一、“五育”融合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基于此,笔者探索构建“四史课堂筑基、‘第三课堂’拓维、节点课堂赋能”的育人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从理论灌输向实践浸润转型,从学科教学向全要素育人升级。
一、深耕“四史课堂”,构建红色基因浸润体系
以校园为主阵地打造沉浸式教育场域,是发展学生历史认知的核心路径。在教学楼走廊布设“四史”文化长廊,通过图文呈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让学生在日常行走中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创新开展“四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机制:每周开设“党史微课堂”,以故事化表达阐释党的百年历程;每月组织红歌传唱活动,通过《黄河大合唱》《浏阳河》等经典曲目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每学期举办红色观影研讨,以《建国大业》等影片为载体开展情感教育;每年开展“革命故事我来讲”活动,让学生在史料搜集与宣讲中深化历史认知。此外,整合本土红色资源构建“三维体验”模式:赴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悟学”,到革命旧址进行“场景研学”,走访老党员进行“口述史面学”,通过“史料研读—场景体验—情感共鸣”的认知闭环,让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实践体验。
二、拓展“第三课堂”,构建“五育”融合实践矩阵
以“社团+实践”模式落实“双减”政策,是推动思政教育生活化的有效路径。开设科技制作、非遗腰鼓、经典诵读等特色社团,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遵循思政教育“循序渐进”规律,构建劳动教育梯度体系:小学阶段开设“种植责任田”体验课,通过播种、施肥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初中阶段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岗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劳动责任意识;高中阶段对接社区劳动基地,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网络:联合政法部门开展模拟法庭实训,以真实案例强化学生法治观念;组织学生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敬老院等,在志愿活动中践行雷锋精神;联动企业开设职业体验日,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实践教学。通过“学思践悟”四维联动,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让思政教育渗透学生成长的全周期。
三、抓牢“节点课堂”,构建节庆育人价值链条
围绕重大节日构建主题教育生态,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关键抓手。建立“参与度—认知度—践行度”三维评价体系,采用“国旗下讲话定调—班队活动研讨—节庆专题渗透”的分层推进策略,实现教育内容与生活场景的自然衔接。如在清明节组织“云端祭英烈”与红色诗歌朗诵会,通过将数字技术与传统仪式相结合来传承英烈精神;“五一”劳动节开展“劳动技能大赛”,以项目化考核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国庆节策划“我与国旗同框”快闪活动,通过集体仪式强化学生政治认同。创新榜样示范机制:邀请道德模范进校园开展“奋斗故事分享会”,以亲历者视角诠释梦想的力量;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并制作事迹展墙,在教室设立“榜样角”,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具象化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坐标。
四、强化教师赋能,夯实思政教育人才根基
思政教师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引擎,其专业素养直接决定育人成效。建议构建教师“三维成长”支持体系:通过红色教育基地研修,筑牢“为党育人”的政治信仰;依托理论著作研读,构建系统化的政策认知框架;开展跨学科教研创新,借鉴语文情境教学、历史史料分析法,形成“案例导入—问题研讨—实践转化”的教学范式。唯有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的教师队伍,才能为“三个课堂”建设注入持续动能,真正激活农村思政教育的“一池春水”。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贞元镇南留小学)
一、深耕“四史课堂”,构建红色基因浸润体系
以校园为主阵地打造沉浸式教育场域,是发展学生历史认知的核心路径。在教学楼走廊布设“四史”文化长廊,通过图文呈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让学生在日常行走中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创新开展“四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机制:每周开设“党史微课堂”,以故事化表达阐释党的百年历程;每月组织红歌传唱活动,通过《黄河大合唱》《浏阳河》等经典曲目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每学期举办红色观影研讨,以《建国大业》等影片为载体开展情感教育;每年开展“革命故事我来讲”活动,让学生在史料搜集与宣讲中深化历史认知。此外,整合本土红色资源构建“三维体验”模式:赴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悟学”,到革命旧址进行“场景研学”,走访老党员进行“口述史面学”,通过“史料研读—场景体验—情感共鸣”的认知闭环,让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实践体验。
二、拓展“第三课堂”,构建“五育”融合实践矩阵
以“社团+实践”模式落实“双减”政策,是推动思政教育生活化的有效路径。开设科技制作、非遗腰鼓、经典诵读等特色社团,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遵循思政教育“循序渐进”规律,构建劳动教育梯度体系:小学阶段开设“种植责任田”体验课,通过播种、施肥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初中阶段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岗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劳动责任意识;高中阶段对接社区劳动基地,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网络:联合政法部门开展模拟法庭实训,以真实案例强化学生法治观念;组织学生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敬老院等,在志愿活动中践行雷锋精神;联动企业开设职业体验日,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实践教学。通过“学思践悟”四维联动,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让思政教育渗透学生成长的全周期。
三、抓牢“节点课堂”,构建节庆育人价值链条
围绕重大节日构建主题教育生态,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关键抓手。建立“参与度—认知度—践行度”三维评价体系,采用“国旗下讲话定调—班队活动研讨—节庆专题渗透”的分层推进策略,实现教育内容与生活场景的自然衔接。如在清明节组织“云端祭英烈”与红色诗歌朗诵会,通过将数字技术与传统仪式相结合来传承英烈精神;“五一”劳动节开展“劳动技能大赛”,以项目化考核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国庆节策划“我与国旗同框”快闪活动,通过集体仪式强化学生政治认同。创新榜样示范机制:邀请道德模范进校园开展“奋斗故事分享会”,以亲历者视角诠释梦想的力量;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并制作事迹展墙,在教室设立“榜样角”,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具象化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坐标。
四、强化教师赋能,夯实思政教育人才根基
思政教师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引擎,其专业素养直接决定育人成效。建议构建教师“三维成长”支持体系:通过红色教育基地研修,筑牢“为党育人”的政治信仰;依托理论著作研读,构建系统化的政策认知框架;开展跨学科教研创新,借鉴语文情境教学、历史史料分析法,形成“案例导入—问题研讨—实践转化”的教学范式。唯有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的教师队伍,才能为“三个课堂”建设注入持续动能,真正激活农村思政教育的“一池春水”。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贞元镇南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