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课堂变革引领数字教育发展

□郭玲玲

字数:1546 2025-08-24 版名:教育理论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年)》明确要求“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在此进程中,以人工智能(AI)为内核驱动的智慧教育实践,已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石、关键环节与发展方向。它不仅促进优质经验的交流互鉴,更深刻重构教与学的核心形态。AI赋能下的教育创新呈现以下核心特征:
  一、重构教学流程:AI深度赋能教与学
  超越技术堆砌,充分整合生成式AI(智能备课、作文批改、虚拟实验)、智能学情分析、AI助教/虚拟教师、自适应学习系统及教育大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从“辅助工具”到“赋能引擎”再到“流程重塑者”的跃升。
  聚焦课堂实践,在课前,AI辅助教师进行精准学情诊断(基于历史数据与预习反馈),智能生成个性化预习资料、差异化教学设计预案和高质量情境创设资源;在课中,运用AI互动工具(智能问答、实时翻译、语音评测)提升学生参与度,借助AI实时反馈系统(即时练习批改、学习分析仪表盘)支持教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落实“以学定教”,探索AI支持的探究式、项目式学习(智能引导路径、推荐资源);在课后,AI驱动个性化作业推送与精准辅导(错题巩固、拓展提升),实现主观题智能批阅与详细反馈,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
  二、循证教学实践:数据智能驱动精准决策
  突破经验依赖,依托AI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模式识别能力,深度挖掘海量、多维、实时的教育数据,为教学决策、学生画像研究、资源优化配置及管理效能提升提供有力的循证依据。
  聚焦精准教学,AI学习分析报告助力教师识别班级共性薄弱点和个体差异,制订针对性教学干预措施。基于AI算法为不同学生推荐最优学习路径、资源和挑战任务,实现“一生一策”的个性化学习。AI支持对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复杂素养进行更客观、高效的过程性评价与即时反馈。
  三、教育生态革新:AI创新教育模式变革
  打破传统模式,聚焦创新场景。AI的引入突破了标准化教学的局限,推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高度个性化、强交互性的教育新生态。
  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人机协同教学”(真人教师+AI虚拟教师)、AI赋能的跨学科主题项目式学习(AI作为研究工具与协作伙伴)、沉浸式智能学习环境(AI驱动VR/AR场景)打造。
  教研模式升级,利用AI分析教学录像、评课记录,辅助教研员和教师进行深度教学反思、模式提炼与共性难点攻克。
  评价体系拓展,探索AI在综合素质评价、增值性评价中的应用,构建全面、动态的学生成长全景画像。
  面向未来,构建中国特色数字教育生态,需持续探索并深化AI融合实践,凝练并推广本土化、可复制的“AI+教育”创新模式。
  教育研究者应深入一线,对典型AI教育应用案例进行深度剖析与理论凝练。聚焦AI如何重构课堂互动机制、评价反馈机制等核心议题,构建根植课堂、前瞻性强的智慧教育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为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教育管理者应着力做好AI教育实践成果的转化推广与生态构建。加强区域智慧教育平台A I能力建设;制定激励AI教育创新应用的政策与评价机制;保障算力资源、数据安全及师生数字素养培训;营造开放包容、允许试错的创新实践环境,为AI深度融入教学提供制度与资源保障。
  教育实践者即教师是AI赋能课堂的核心执行者,需主动拥抱变革,从指导者转变为辅导者、促进者、评估者和创新环境的创造性设计者。教师要积极应用,熟练掌握并创造性运用现有的A I教学助手、分析工具、资源平台;探索创新,勇于尝试AI支持的新型教学模式,关注AI对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升数字素养,增强数据解读能力与循证决策意识,善用AI分析结果优化教学;教研协同,积极参与A I赋能的教研活动,分享实践智慧,共解应用难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演进与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AI融合教育必将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提高育人质量、激发教育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教育科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