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要守护和激发学生创新之光

□何灵静

字数:1794 2025-08-24 版名:理论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创新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从石器时代的工具制作到数字时代的技术革命,人类凭借独特的创新能力不断突破自然的限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今天,当站在人工智能应用爆发的历史节点上,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能够模仿创造,却永远无法替代人类那种源于生命体验和自由意志的原创能力。中小学校长要深切地感受到,在AI逐渐接管程序化工作的时代,教育的根本使命已经从知识传授转向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激发。这不仅是应对技术变革的策略调整,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唤醒每个生命内在的创造潜能。
  创新能力的本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人类区别于动物和机器的根本特征。当ChatGPT能够写出流畅的文章,Mi-djourney可以生成精美的画作时,我们必须穿透表象看到本质:这些“创造”实际上是在人类预设框架内的组合与模仿,缺乏真正的原创性和突破性。可以观察一个五年级班级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和AI同时根据“未来城市”主题进行绘画创作。AI作品完美但千篇一律,而孩子们的作品虽然技法稚嫩,却充满令人惊叹的独特想象——有“会呼吸的建筑”“能自动调节温度的街道”等。这种差异正是人类创新能力的生动体现:不受既有数据限制,能够突破常规思维,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进行全新组合。教育要珍视和培养的正是这种源于生命体验和自由意志的原创能力。
  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创新培养面临多重困境。一方面,在标准化考试导向下,我们的课堂过于强调标准答案和固定解题模式。一个关于“雪融化后变成什么”的经典案例令人深思——当学生回答“变成春天”时,这个充满诗意的创新思维却被判定为错误,因为标准答案是“水”。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技术工具的现象正在校园蔓延,不少学生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上网搜索或求助AI,而非自主思考。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学校将创新教育简化为偶尔的“创客活动”或“发明比赛”,而非融入日常教学的持续过程。这些做法实质上压抑了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与创新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构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生态,需要学校进行系统性变革。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打破学科壁垒,推行STEAM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方法上,“问题导向学习”和“设计思维”应成为常态,让学生在面对真实问题时学会定义问题、头脑风暴、原型设计和测试改进。评价体系必须多元化,不再单一依赖标准化测试,而是建立包括过程性评价、作品集评价、同伴互评等在内的综合评价系统。特别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容错”环境,让他们明白创新过程中的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必经之路。
  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在AI时代,教师的角色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师和创新引导者。这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首先,教师自身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学校可以建立常态化的“教师创新工作坊”,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和教学创新实践。其次,教师要掌握引导学生创新的策略方法,如如何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何组织有效的“头脑风暴”、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等。可以设立“教师创新基金”,支持教师开展教学实验,并将成功经验在全校进行推广,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学校文化是滋养创新能力的土壤。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营造安全、自由、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安全,意味着学生不会因提出“怪异”想法而遭到嘲笑;自由,体现在鼓励学生探索非标准答案和多元解决方案;包容,要求我们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学习节奏。在具体实践中,可以设立“疯狂想法星期三”,任何学生都可以分享自己的非常规想法;成立“创新失败博物馆”,展示那些没有成功但富有启发性的尝试;开辟“自由探索时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这些举措传递出明确信号:创新不分大小,每个想法都值得尊重,每次尝试都有价值。
  面向未来,教育工作者须深刻认识到,在AI时代,人类的独特价值恰恰在于机器难以企及的创新能力——那种源于生命体验、情感共鸣和自由意志的原创能力。当机器越来越擅长“计算”,教育必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面对复杂情境的判断力、突破常规的想象力和将想法付诸实践的执行力。中小学校长要坚信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培养出能做什么的人,而是培养出能想象出什么新可能的人。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要守护和激发每个学生内心的创新之光,为他们培养未来世界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那便是永远保持好奇、敢于突破,能够将想象变为现实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是教育的责任,更是教育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