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新意何在

——兼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判断标准

字数:2816 2025-08-24 版名:理论
  □程 龙
  近年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和各个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引起了我国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落实《方案》提出的“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区分跨学科主题学习与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异同。只有在概念认识上理清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新意何在以及判断标准是什么,才有可能真正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
   ▶本质澄清:
  跨学科主题学习何以区分
  1.跨学科主题学习与项目式学习:是否跨越与整合不同学科知识
  曼西莉亚提出,“跨学科学习是指学习者整合两个及更多学科或专业知识体系的信息、数据、技术、视角、概念以及理论,以实现单一学科内容不能达到的目的,它是个人和群体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整合观点和思维模式,以促进其对跨学科知识理解的过程”。
  巴克教育研究所提出,“项目学习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跨学科主题学习与项目式学习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知识、技能和素养。两者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但是,两者还存在一些差异。首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两者又具有本质上的差异。跨学科主题学习整合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可感知的和可获得的。项目式学习在组织形式上是以项目或问题为主,项目和问题既可以是学科内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也就是说,项目式学习可以是跨学科的,也可以是非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是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项目式学习都是跨学科的。其次,在教学内容的整合程度上,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的整合,致力于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教学内容整合的程度更深。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但是在不同学科知识教学内容整合的深度上没有硬性要求。
  2.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是否立足于学科立场与生成跨学科素养
  田慧生指出,“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学生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组织方式上突破了学科的范围限制,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知识、技能和素养。但是,两者还存在细微的差别。首先,在教学组织方式上,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学科为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脱离学科限制。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学生掌握大量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立足于已有的学科课程,具有坚实的学科立场和学科基础。综合实践活动并不一定以学科课程为基础,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制约,强调学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综合运用知识。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也不是跨学科的学习,而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综合性的学科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一定是综合的,但是综合实践活动不一定是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多样,相比跨学科主题学习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其次,在教学内容的来源上,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属于一种课程类型,区别于传统的分科主义课程,超越学科界限,课程内容来源广泛。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既包括校内资源,又涵盖校外资源,一般是非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属于一种教学方式,弥补分科教学的局限,课程内容来源包括学科教学内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最后,在教学效果程度上,虽然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但是对学生跨学科知识或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同。跨学科主题学习非常重视学生生成新的跨学科知识或素养,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比较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标准建构:
  跨学科主题学习何以判断
  由于存在众多容易相互混淆的概念,教师在推进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时犹如穿行在“概念丛林”中。教师在实践中往往陷入两个极端:一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涉及其他学科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活动就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将其“泛化”;二是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与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太大区别,将其“窄化”。在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有没有跨”“怎么样跨”“跨得结果如何”等问题出发,提出了“一跨越二整合三创新”的判断标准。
  1.起点之维:基于学科立场的跨学科
  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起点维度进行评判,“有没有跨学科”是首要回答的前提性问题。“一跨越”是指在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进行判断时,一定是跨越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内容。从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特征和类型分析中可知,跨学科主题学习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基于分科教学的现实背景。分科教学的界限决定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产生背景、教学界限和学习性质。学科并不是跨学科的对立面,学科是跨学科的基础,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必须对学科有清晰的认识。在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判断时,基于学科立场的跨学科成为首要标准。
  2.过程之维: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
  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维度进行判断,“如何进行跨学科”是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借鉴学科观点并通过构建更全面的视角整合不同学科的见解,整合运用是评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试金石。“二整合”是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上,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主题为中心,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概念和方法,而不是两个或多个学科知识的简单罗列,将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作为学生学习体验的一部分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科知识的整合包括比较、应用、理解背景和综合实践等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知识的整合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识别筛选不同的学科知识。第二,学科知识的联结关联。第三,学科知识的结构化。
  3.结果之维:跨学科素养的生成
  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结果维度出发,“跨的结果如何”也是判断不可缺少的标准。“三创新”意味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至少要让学生产生一些新的认识、新的作品和新的素养。这种新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要求,一方面是由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特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跨学科主题学习产生的社会背景决定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整合复杂的、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知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索过程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拉近学生、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高阶认知技能更好地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创造性。创新既包括过程性创新,如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综合采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技能;也包括结果性创新,如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方案和新的产品。
  (据《中国教育学刊》2025年第6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