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见未来

——陕西大中小学生涯教育观察

字数:2959 2025-08-20 版名:视点

宝鸡市高新一小“五大课程”体系之一的小农夫爱心田园课程
  
 ▲汉中市宁强县北关小学开展“劳动砺新志·实践绽芳华”特色成长实践活动

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举办家长职业宣讲活动
  □张晨悦 魏淑敏
  前不久,宝鸡市小学科学+劳动教育现场观摩研讨会在高新第一小学举行,该校蕴含职业启蒙的劳动教育“五大课程”体系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自2022年起,铜川市耀州中学每年秋季学期末都会举办生涯规划报告会,国家生涯规划师带来的选科与职业规划专题讲座,让高一学生对新高考选科和未来职业有了更深思考;而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陕西省赛上,选手们关于职业目标的规划与讲述,更勾勒出陕西生涯教育贯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实践脉络……
  近年来,着眼于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陕西大中小学纷纷推动生涯教育从理念走向实践,构建“课程规划+实践赋能+资源整合”的育人体系。
  课程规划让生涯认知在知识脉络中生长
  “家庭电路中零线与火线如何区分?”在咸阳市乾县杨汉中学的物理课上,教师刘万宝在讲解“电路”章节时,拿出家庭配电箱模型让学生模拟排查故障。当学生用公式推算出故障电阻值时,他顺势引导:“这就是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逻辑。”
  “当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便不再是孤立模块,而成为‘五育’融合的‘催化剂’,能助力学生在全面发展中自然形成职业素养。”杨汉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曹小平说。学校将课程建设作为生涯教育的主抓手,既重视学科渗透课程的建设,也重视生涯通识性必修课程的开发。在刘万宝看来,物理课本里的每个公式都藏着“职业密码”,他在教案中写道:当洛伦兹力公式对应到磁悬浮列车工程师的设计图纸,学生才会明白知识的现实重量。
  杨汉中学的做法是陕西学校生涯教育依托日常教学“着陆”的缩影。近年来,陕西各地各校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构建,破解生涯教育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的困境。在汉中市宁强县北关小学的数学课上,教师以“家庭理财规划”为项目,让学生计算储蓄利率(智)、制定消费预算(劳),在数学计算中理解金融从业者的思维方式;安康市汉滨区西关小学的科学课则通过讲述“两弹一星”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德),激发学生对科研职业的探索热情(美);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学自2019年起实施生涯课走班教学,每周一节,明年学校自编的第四版读本将出炉,生涯教育将在全学科中渗透……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高中和高校都开设了生涯教育必修课程,助力学生明晰职业规划;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则注重启蒙渗透,将生涯教育与主题班会、综合实践等融合实施。
  实践赋能搭建“唤醒”生涯规划的阶梯
  面对高考及志愿填报,铜川市耀州中学高三学生陈可(化名)因心中早有目标而从容不迫——这份笃定,源于他高一假期参与的“学科兴趣工作坊”实践经历。当他以数学助教身份参与课题协作时,学科知识与职业理想在实践中自然衔接,让他坚定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决心。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陕西各校正积极探索生涯教育的多元实践路径。除规定课程外,各校还开展职业体验营、模拟招聘会、学生个性指导等活动,让生涯教育从概念走向落地,真正成为学生探索职业方向的“指南针”。
  每年五一前后,汉中市宁强县北关小学都会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学生们走进真实商铺,在擦车、整理货架等劳动中理解“劳动价值”。“劳动教育是生涯教育的‘根’。”校长黄梅介绍,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了“分层体验”方案:低年级通过整理书包、种植绿植培养自理能力;中年级化身环保“小卫士”传递责任;高年级则走进厨房、采访劳动者记录职业感悟。“这种启蒙式设计,让抽象的职业认知变成可触摸的成长体验,为孩子埋下兴趣发掘的种子。”
  与小学不同,中学阶段的生涯教育更注重职业认知的深度转化。西安国际港务区高新一中陆港中学组织高一年级学生走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12个行业现场跟岗,通过“招聘模拟—岗位跟岗—成果展示”的闭环设计,让“五育”要素在真实任务中自然融合。一位参与轨道交通跟岗的学生感叹:“目睹无人驾驶技术后,我更清楚兴趣与专业的适配性,填志愿少了很多盲目。”这种“真岗位、真任务、真体验”的模式,成为中学阶段从职业认知到生涯决策的关键跳板。
  高等教育阶段的生涯教育更显系统性。西安财经大学将生涯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新生入学即修《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大二、大三开展“生涯体验周”“优企行”等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大四打造就业技能充电站,提供AI面试、大数据人岗匹配等服务。在全国职业规划大赛中斩获金奖的该校学生佳琪(化名)坦言:“母校系统的生涯教育让我在实践中明确了方向。”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申渊源表示:“大学生的生涯教育需对接就业实际,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少走弯路。”
  从“体验劳动价值”到“验证职业适配”再到“对接社会需求”,陕西学校以阶梯式教育构建起“体验—认知—决策”的成长链条,让生涯教育成为“五育”融合的纽带,帮助学生探索未来方向,更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完整人格的成长。
  资源整合打破边界重塑生涯教育生命力
  2017年,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校长朱琳瑛带领学生到美国研学期间,在旧金山林肯高中的生物实验室目睹了震撼一幕:中学生正在进行DNA片段嫁接实验,甚至能与大学生同台竞技生物竞赛。更让她惊叹的是,该校师资团队中既有研究所学者、化学领域专家,还有NBA球员跨界担任教练。这场跨国研学让她深刻意识到,生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打破学校围墙,通过整合多元资源构建真实的学习场景。
  回国后,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迅速启动“学科大讲堂”和生涯规划教育,邀请附近高校教授、科研工作者、三甲医院医生及学生亲属中的行业从业者走进校园,每周六以两小时的沉浸式报告,为学生揭开不同职业的真实图景。“生涯教育需要跳出教师单一讲解的局限,让各行各业的实践者成为‘活教材’。”朱琳瑛的这番感悟,成为学校推进生涯教育的重要理念。
  生涯教育不同于学科教学的最大之处在于其综合性——这绝非学校单一部门能够独立完成。因此,将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融合,打破边界、多方联动、整合资源,是学校生涯教育的必由之路。陕西各校正以此为核心,构建多方协同的实践网络。
  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学与西安地区高校共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进高校实验室、参与科学营、旁听专业课,直观了解专业设置与招生政策。在西安理工大学参加“专业环境探索体验”活动时,高一学生在无人机实验室亲手组装飞行器后兴奋感慨:“物理课上学的伯努利原理,原来真能变成会飞的机器!”这种高校资源下沉模式,让中学生直观感知到“专业学习—职业实践”的转化链条。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赴科技企业、航空基地等开展职业体验,在岗位实践与访谈中修正生涯发展方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依托建筑专业特色,建立实践基地与校企合作机制,通过校企评估反馈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成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校外导师团”并颁发聘书,为学生提供职业认知指导。
  记者观察发现,家校共育同样是生涯教育的关键一环。安康市汉滨区西关小学每月开展“家长职业分享日”活动。当飞行员家长带来飞行模拟器,工程师家长现场演示桥梁搭建模型时,学生会在直观体验中理解不同职业的社会价值。“这种浸润式教育,将家庭资源转化为生涯认知的‘鲜活养分’。”该校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朱琳瑛看来,校家社三方资源的整合,本质是让生涯教育跳出“纸上谈兵”的窠臼,在真实的“五育”融合场景中帮助学生成为看清自我、明晰方向、掌握技能的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