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生矣于彼朝阳
□徐廷华
字数:1536
2025-08-20
版名:文化
“紫色树,开紫花,紫花落了结紫瓜,紫瓜又像紫色瓶,紫色瓶里装芝麻。”这是一则关于茄子的谜语。几十年过去了,我依旧记得母亲第一次要我猜这个谜语时的情形。
茄子,又名伽子、落苏、昆仑紫瓜,是夏秋时节上市的大宗蔬菜之一。常见的有长颈茄,形体细长,头小尾大,皮深紫色,像弯弯的香蕉;灯泡茄,形若电灯泡,皮黑紫色;圆球茄,形似一个圆球,皮黑紫色。后两种在北方多见。茄子从颜色上分类,不只有紫茄一种,还有青茄、白茄。
把茄子称作“伽子”,说明茄子来自古印度,“伽”为梵文的音译字。专家考证,茄子原产地是印度。蜀地人在西汉时期吃到的茄子,应该是从商道传入的。蜀商在把蜀布之类的产品卖到印度的同时,又把印度的茄子带到了蜀地。茄子绵软可口,无异味,受到当地人的喜爱,渐渐走向全国。西汉扬雄在《蜀都赋》中写道:“盛冬育笋,旧菜增伽。”“伽”指的就是茄子。隋炀帝见它形状和颜色奇怪,称它为“昆仑紫瓜”,认为是仙品。因其味美,如同酪酥,故得“酪酥”(落苏)之名。
千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光溜溜、油光可鉴的茄子十分喜爱。宋代黄庭坚诗曰:“藜藿盘中生精神,珍蔬长蒂色胜银。朝来盐醯饱滋味,已觉瓜瓠漫轮囷。”清代谢墉赞之曰:“金紫银青色色排,卑枝每系野人怀。结根菡萏名同雅,移植昆仑品莫侪。菹其剥皮宜盛夏,肥如烹瓠饫清斋。落苏本是江南语,辨味惟推北产佳。”谢墉认为北方茄子味胜南方,事实确是如此。元代王冕也写过一首《种茄》:“种植便生地,还宜去草莱。所期羞膳具,毋吝日滋培。雨露恩时及,风霜气莫摧。且令根本固,看尔实恢恢。”
貌不惊人的茄子,不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佳肴,也是名厨巧手烹制的席上珍馐。《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讲到:一次,久居乡村的刘姥姥到大观园续亲,凤姐便叫她和贾母等人一起用餐。席间,凤姐搛了一块菜送到刘姥姥嘴里,说这是用茄子做的“茄鲞”。刘姥姥吃了只觉口齿盈香,便请教凤姐是怎么做的。凤姐告诉她说:“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㔐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叹为观止。
梁实秋特别喜欢吃茄子。他的《雅舍谈吃》中有段生动的描写:“茄子不需削皮,切成一寸多长的块块,用刀在无皮处划出纵横的刀痕,像划腰花那样,划得越细越好,入油锅炸。茄子吸油,所以锅里油要多,但是炸到微黄甚至微焦,则油复流出不少。将炸好的茄子捞出,然后炒里脊肉丝少许,把茄子投入翻炒,加酱油,急速取出盛盘,上面撒大量的蒜末。味极甜美,送饭最宜。”
然而,茄子最健康的吃法是蒸食。元朝太医忽思慧为皇家养生膳补写的《饮膳正要》中就记录了“茄子馒头”的做法:“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嫩茄子去穰;右件同肉作馅,却入茄子内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这种吃法也反映了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
民间有立秋贴秋膘的讲究。贴秋膘得吃肉,没有肉就吃茄子。这源于明朝的一个传说。明代大将军常遇春手下有个士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严格,要把偷瓜的士兵处以死刑。农民不忍士兵因此丧命,便说立秋拾瓜不算偷。常遇春听后赦免了那个士兵。没料到,一说立秋拾瓜无罪,其他士兵都开始抢瓜,这可怎么办?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找到贴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中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就流传了下来。
现今人们吃茄子的方法更多了,家常做法有凉拌茄丝、清蒸茄片、热炒茄段等。餐馆的厨师们会用蒸、拌、烧等烹调方法,再加上川菜常用的辣椒、麻椒、姜、蒜等作料,做出风味各异、似肉非肉的茄子菜。茄子不仅能熟食,还能生吃。宋人王祯撰写的《农书》上记载,有些茄子比较甜脆,有生津止渴之效。
茄子,又名伽子、落苏、昆仑紫瓜,是夏秋时节上市的大宗蔬菜之一。常见的有长颈茄,形体细长,头小尾大,皮深紫色,像弯弯的香蕉;灯泡茄,形若电灯泡,皮黑紫色;圆球茄,形似一个圆球,皮黑紫色。后两种在北方多见。茄子从颜色上分类,不只有紫茄一种,还有青茄、白茄。
把茄子称作“伽子”,说明茄子来自古印度,“伽”为梵文的音译字。专家考证,茄子原产地是印度。蜀地人在西汉时期吃到的茄子,应该是从商道传入的。蜀商在把蜀布之类的产品卖到印度的同时,又把印度的茄子带到了蜀地。茄子绵软可口,无异味,受到当地人的喜爱,渐渐走向全国。西汉扬雄在《蜀都赋》中写道:“盛冬育笋,旧菜增伽。”“伽”指的就是茄子。隋炀帝见它形状和颜色奇怪,称它为“昆仑紫瓜”,认为是仙品。因其味美,如同酪酥,故得“酪酥”(落苏)之名。
千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光溜溜、油光可鉴的茄子十分喜爱。宋代黄庭坚诗曰:“藜藿盘中生精神,珍蔬长蒂色胜银。朝来盐醯饱滋味,已觉瓜瓠漫轮囷。”清代谢墉赞之曰:“金紫银青色色排,卑枝每系野人怀。结根菡萏名同雅,移植昆仑品莫侪。菹其剥皮宜盛夏,肥如烹瓠饫清斋。落苏本是江南语,辨味惟推北产佳。”谢墉认为北方茄子味胜南方,事实确是如此。元代王冕也写过一首《种茄》:“种植便生地,还宜去草莱。所期羞膳具,毋吝日滋培。雨露恩时及,风霜气莫摧。且令根本固,看尔实恢恢。”
貌不惊人的茄子,不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佳肴,也是名厨巧手烹制的席上珍馐。《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讲到:一次,久居乡村的刘姥姥到大观园续亲,凤姐便叫她和贾母等人一起用餐。席间,凤姐搛了一块菜送到刘姥姥嘴里,说这是用茄子做的“茄鲞”。刘姥姥吃了只觉口齿盈香,便请教凤姐是怎么做的。凤姐告诉她说:“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㔐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叹为观止。
梁实秋特别喜欢吃茄子。他的《雅舍谈吃》中有段生动的描写:“茄子不需削皮,切成一寸多长的块块,用刀在无皮处划出纵横的刀痕,像划腰花那样,划得越细越好,入油锅炸。茄子吸油,所以锅里油要多,但是炸到微黄甚至微焦,则油复流出不少。将炸好的茄子捞出,然后炒里脊肉丝少许,把茄子投入翻炒,加酱油,急速取出盛盘,上面撒大量的蒜末。味极甜美,送饭最宜。”
然而,茄子最健康的吃法是蒸食。元朝太医忽思慧为皇家养生膳补写的《饮膳正要》中就记录了“茄子馒头”的做法:“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嫩茄子去穰;右件同肉作馅,却入茄子内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这种吃法也反映了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
民间有立秋贴秋膘的讲究。贴秋膘得吃肉,没有肉就吃茄子。这源于明朝的一个传说。明代大将军常遇春手下有个士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严格,要把偷瓜的士兵处以死刑。农民不忍士兵因此丧命,便说立秋拾瓜不算偷。常遇春听后赦免了那个士兵。没料到,一说立秋拾瓜无罪,其他士兵都开始抢瓜,这可怎么办?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找到贴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中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就流传了下来。
现今人们吃茄子的方法更多了,家常做法有凉拌茄丝、清蒸茄片、热炒茄段等。餐馆的厨师们会用蒸、拌、烧等烹调方法,再加上川菜常用的辣椒、麻椒、姜、蒜等作料,做出风味各异、似肉非肉的茄子菜。茄子不仅能熟食,还能生吃。宋人王祯撰写的《农书》上记载,有些茄子比较甜脆,有生津止渴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