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灵魂最初的眺望
——读史铁生《记忆与印象》
字数:1374
2025-08-20
版名:悦读
□郭 瑜
学生时代就喜欢读史铁生的书,在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他的文字总能让我汲取到无尽的力量。若干年后想静下心读书时,心底总绕不开对他的挂念。从书柜里找出《记忆与印象》,米色封面的左上角不知何时被茶水洇开一朵模糊的花,旧书自带的年代感与我的成长重叠交织,成为独属于我的记忆与印象。
《记忆与印象》是一部饱含哲思且情感细腻的散文集,史铁生在他的记忆碎片中,拼出了自己的生命轨迹。遥远的陕北小村清平湾,镌刻着史铁生插队时的知青时光,他在那里病倒,从腰腿疼痛一步步发展,直到回北京后的两腿萎缩。21岁时,他彻底瘫痪,成了一名靠轮椅行走、生活无法自理的病人。随后,他与病魔抗争,三进三出友谊医院,命存一线后复有转机。听着友谊医院王主任“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的忠告,他不停叩问起“如何活”的命题,躯体虽然固定在床上、轮椅上,但他的心魂却超越躯壳,在蓬勃辽阔的自由夜行中重获新生。周国平曾这样评价史铁生:“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
在肉身禁锢与灵魂自由的对峙下,以超然的心态面对苦难,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救赎?我不禁忆起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光,他躺在医院狭窄的病床上,每日与医护、吊瓶、药品为伴。那台我买的收录机他常放在枕边,闲暇时便打开,听一段戏曲或老歌。陪护时,我盯着吊瓶里的液体,余光总瞥见父亲的手交叉放在胸前,指尖随音乐节拍轻叩,神情惬意而放松。相信那一刻,他忘却了身体的病痛,获得了精神上的疗愈。
当肉身的枷锁被精神解构,史铁生更以“零度心态”探寻生命的本质。在《想念地坛》中,他找到了生而为人的答案:“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当精神返璞归真,回到生命的原点,人类能无差别地对待众生万物,不为功利,放弃强求与阿谀,才能抵达精神的高地。
从心灵的归属来看,地坛是史铁生找到心魂的“零度”之地。他说想念地坛,就是在不断地回望零度。这种回归零度的心态,也融入了我的血脉,让我不论身处何地,面对何种际遇,都警醒自己恪守本真。
史铁生对于“记忆”与“印象”的辩证思考,构成了这部作品最具哲学深度的部分。他敏锐地发现,记忆往往是被现实剪裁过的叙事,而印象才是心灵对真相的本能捕捉。在记忆与印象中,他曾有过张狂无畏的青春。幼时的他会为买一双“回力”鞋费尽心机问母亲要钱;他把年轻歌手没日没夜地叫喊,比作灵魂幼年时生命力在春天如洪水般的暴涨;他曾摇着轮椅走过融雪的残冬,去看望他所爱之人——“不过你要记得,春天的美丽也正在于此。在于纯真与勇敢,在于未通世故。”
青春在记忆中流逝,却又存活于印象里。在对生命终极命题的探索中,史铁生展现出不凡的智慧。他说“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将生存视为“向死而生的艺术”,他认为对于生死最恰当的态度,或许就是徐志摩那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此外,生和死还有一种可能性,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生命在奔腾中复归于平静。时隔多年,我仍如此热爱着史铁生那独具穿透力与韵律美的文字,那透过纸背娓娓道来的细腻与真诚。他让我领悟到,人类应当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以一种澄澈的零度心态,去守护灵魂最初的眺望,或许有一天,生命的真相会向我们徐徐展开。
学生时代就喜欢读史铁生的书,在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他的文字总能让我汲取到无尽的力量。若干年后想静下心读书时,心底总绕不开对他的挂念。从书柜里找出《记忆与印象》,米色封面的左上角不知何时被茶水洇开一朵模糊的花,旧书自带的年代感与我的成长重叠交织,成为独属于我的记忆与印象。
《记忆与印象》是一部饱含哲思且情感细腻的散文集,史铁生在他的记忆碎片中,拼出了自己的生命轨迹。遥远的陕北小村清平湾,镌刻着史铁生插队时的知青时光,他在那里病倒,从腰腿疼痛一步步发展,直到回北京后的两腿萎缩。21岁时,他彻底瘫痪,成了一名靠轮椅行走、生活无法自理的病人。随后,他与病魔抗争,三进三出友谊医院,命存一线后复有转机。听着友谊医院王主任“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的忠告,他不停叩问起“如何活”的命题,躯体虽然固定在床上、轮椅上,但他的心魂却超越躯壳,在蓬勃辽阔的自由夜行中重获新生。周国平曾这样评价史铁生:“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
在肉身禁锢与灵魂自由的对峙下,以超然的心态面对苦难,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救赎?我不禁忆起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光,他躺在医院狭窄的病床上,每日与医护、吊瓶、药品为伴。那台我买的收录机他常放在枕边,闲暇时便打开,听一段戏曲或老歌。陪护时,我盯着吊瓶里的液体,余光总瞥见父亲的手交叉放在胸前,指尖随音乐节拍轻叩,神情惬意而放松。相信那一刻,他忘却了身体的病痛,获得了精神上的疗愈。
当肉身的枷锁被精神解构,史铁生更以“零度心态”探寻生命的本质。在《想念地坛》中,他找到了生而为人的答案:“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当精神返璞归真,回到生命的原点,人类能无差别地对待众生万物,不为功利,放弃强求与阿谀,才能抵达精神的高地。
从心灵的归属来看,地坛是史铁生找到心魂的“零度”之地。他说想念地坛,就是在不断地回望零度。这种回归零度的心态,也融入了我的血脉,让我不论身处何地,面对何种际遇,都警醒自己恪守本真。
史铁生对于“记忆”与“印象”的辩证思考,构成了这部作品最具哲学深度的部分。他敏锐地发现,记忆往往是被现实剪裁过的叙事,而印象才是心灵对真相的本能捕捉。在记忆与印象中,他曾有过张狂无畏的青春。幼时的他会为买一双“回力”鞋费尽心机问母亲要钱;他把年轻歌手没日没夜地叫喊,比作灵魂幼年时生命力在春天如洪水般的暴涨;他曾摇着轮椅走过融雪的残冬,去看望他所爱之人——“不过你要记得,春天的美丽也正在于此。在于纯真与勇敢,在于未通世故。”
青春在记忆中流逝,却又存活于印象里。在对生命终极命题的探索中,史铁生展现出不凡的智慧。他说“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将生存视为“向死而生的艺术”,他认为对于生死最恰当的态度,或许就是徐志摩那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此外,生和死还有一种可能性,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生命在奔腾中复归于平静。时隔多年,我仍如此热爱着史铁生那独具穿透力与韵律美的文字,那透过纸背娓娓道来的细腻与真诚。他让我领悟到,人类应当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以一种澄澈的零度心态,去守护灵魂最初的眺望,或许有一天,生命的真相会向我们徐徐展开。